从跃进路到创新中心 城市地标悄然迭变折射绵阳军民融合发展电器
从跃进路到创新中心,从红砖墙厂房到科技创新孵化机构,在城市地标的悄然更迭中,绵阳的军民融合探索也逐渐迈入新阶段。
距离跃进路7公里的园艺山上,有一个形似五角星的建筑群。这里是绵阳新的城市地标——5栋大楼组成了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
跃进路:依托丰富的军工资源“跃进”
在释放军工资源的同时,绵阳也将“承接”工作提上日程。
“我们正在研发一款500千瓦大功率特种发电机,定型前的检测去上海要7万元,2个月时间;而来绵阳,费用能降低60%,时间缩短10天左右。”一家初创军民融合企业负责人刘昆明道出选择绵阳作为事业起点的原因。
11月6日,在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产品展示厅,一场创业沙龙正在进行。
受此推动,只用了2年时间,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就从5000余家增加到1万余家。2017年,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78.91%,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达68.57%,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7%。得益于军民融合释放出的发展动力,2017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74.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经济增速时隔20年重返全省第一位。(记者祖明远)
鉴于绵阳在国防军工方面的特殊战略地位,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战略决策,绵阳被认定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点。
创新中心:给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提速”
此后,沿着军民融合这条道路,绵阳陆续探索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等4种模式,催生460余家“军转民”“民参军”企业,产业涵盖电子信息、航空发动机等300多个专业领域,仅2017年就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亿元。军民融合也成为绵阳位居全省第二大经济体的“基本盘”。
目前,绵阳市已出台20余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还设立6000万元科技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创业团队和创新人才,分别一次性给予最高500万元和100万元资助。
基于此,绵阳将打通军民机制体制作为重点,组建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机构。这些军民融合服务机构承担着“通道”作用,一头连接军工科研资源,一头对接创新创业最活跃的领域。
与跃进路建设同步,国家还陆续在绵阳布局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
上世纪80年代,国防军工企业普遍遭遇订单减少的困境,绵阳却能“化危为机”——鼎盛时期,跃进路的产值占到全市半壁江山、全省电子行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其秘诀就是军民融合。
在跃进路高楼大厦间,几栋掩映在梧桐树后的红砖楼特别引人注意。1958年,长虹、九洲、华丰和涪江有线电厂在此起步。
受限于体制机制等,国防科研院所拥有一大批大型科研仪器,但利用率并不高。而在企业的研发生产中,对大型仪器存在需求,但又找不到划算、便捷的使用渠道。
1982年,生产雷达的国营长虹机器厂抓住机遇,开始民品电视机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这一步“军转民”为长虹成为家电巨头奠定基础。与此相仿,九洲也开始探索电视机顶盒市场。两个电子信息产业巨头的“跃进”之旅由此开启。
吸引刘昆明的几台电磁兼容测试仪,属于一家国防科研院所。在绵阳市,类似的机构还有很多——起步于“三线建设”,国家在绵阳布局一大批国防科研机构,富集的军工科研资源通过创新军民融合的工作机制,参与到创新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