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京东/每日优鲜,一起盯上了菜市场母婴

/ / 2015-10-25
卖菜是个好生意,每年都会有新的模式、新的融资、新的解决方案,投入到这个行业。但是这个行业一直绕不过去一...

  “卖菜”是个好生意,每年都会有新的模式、新的融资、新的解决方案,投入到这个行业。但是这个行业一直绕不过去一个长期霸占生鲜出货依然最强的渠道——菜市场。既然如此,资本和产业的眼光,自然瞄准了这块。

  京东撬开了大众的注意力。3月,传出京东生鲜开始改造多家传统菜市场的消息。覆盖地区包括上海、福建、重庆、西安等地区。我们以京东在上海的改造项目来看,它所改造的方向,主要还是更换菜市场标准化作业和基础性的数字化资源。包括为菜市场配置系统应用专员、提供农产品的质控能力,以及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销售出货渠道。

  京东生鲜今年改造菜市场的产业效应,其实早在前几年,就有互联网平台投入到这片市场。2019年,美团已经在孵化菜市场O2O项目“菜大全”。通过平台加盟模式,选择传统菜市场里设置代运营点,整合各家摊贩的菜品并做品控和打包,再以独立品牌形象,整体入驻到美团外卖平台,帮助菜市场商户以外卖形式扩张线上出货量,一举完成了线上线下的商品线打通。饿了么在2019年,也一度退出过类似连接菜市场的业务。

  其实还有其他生鲜平台再操作类似业务。3月,每日优鲜也已宣布,社区零售领域的布局,将不止于其这家公司在首创生鲜前置仓模式的前端业务。每日优鲜在前置仓模式完成一二线城市初步布局和和业务跑通之后,相对更广泛的全国市场,每日优鲜选择了数字化改造菜市场的同样策略。策略方面包括升级菜市场的硬件基础设施、补充菜市场的相关品类,提供小摊贩或商户的深度数字化增值服务。相对来说,每日优鲜这个叫智慧菜场的业务布局,也达到一定规模。已在江苏、安徽、山东等地落地,下一步的扩张计划还会继续。

  菜市场其实是资本、创业者、大公司此前没有太多好方案的生鲜最基层渠道。相比一二线城市过度频繁创新的即时零售或O2O业务,菜市场这种中国目前出货量最大,产业形态最传统,经营环境最基层的业态,会给人没有可以带着互联网资源和技术予以改造的条件。

  甚至大家会看到一个矛盾的情况,过于基层粗糙的菜市场好像要被互联网淘汰,可是菜市场就是焕发着强劲的出货能力与稳固的产业生命力。其实互联网公司几乎不存在与菜市场有什么竞争关系,更不存在相互挤压或升维降维打击。相反,互联网和菜市场的融合条件,更多。

  美团、京东、每日优鲜陆续入局菜场改造的赛道,原因只有一个,菜市场是个可以帮助大家多赢的好生意。

  01.好生意的底层逻辑

  搞清楚菜市场的价值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17年高瓴等多家资本以531亿港元入主百丽的故事。在那之前,鞋企百丽给人的印象,更多是不断关店、转型缓慢、垂垂老矣,是终究会被线上化浪潮拍在沙滩上的“前浪”。

  但是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对百丽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他认为百丽不仅拥有每年几十亿元的巨大现金流,其直营门店每天进店人次约600万,如果换算成互联网企业的日活用户,会是中国前五大电商之一。此外,百丽还有8万多名一线零售员工,他们会成为这个老牌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时,直面消费者的最佳触点和最佳流量宝藏。

  如今的故事大家也看到了,滔博成功分拆上市、百丽一直逆势增长。一直不厌其烦呐喊“长期主义价值”的张磊,看的非常清楚。商业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差生意,或者是夕阳产业,只是发现价值的角度,体现大家不同的智慧。

  回到菜市场生意。当线上流量红利见顶,线下流量价值越来越大,而“五环外”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也愈发成为另一种红利的时候,菜市场在整个生鲜市场的渠道价值,不容小觑。

  招商证券的报告显示,菜市场仍然在居民生鲜购物渠道中占到了73%的比重(下沉地区的占比可能更高)。也就是说,零售数字化的长期演进过程当中,菜市场一直都占领者极强的顾客基础和稳定的市场份额。不用怀疑,即使是在未来5-10年里,它仍然会是大多数人生鲜购物的最主要选择。

  让菜市场底盘稳固的原因并不难探究。从用户角度看,越低线的城市,人们对“用金钱换时间”这种便捷消费模式的需求也越低。较慢的生活节奏,让他们更愿意每次去现场采买一日三餐所需。

  但是从城市规划、城市社区发展和民生保障来看,菜市场不仅关系着数亿人吃什么的问题,若以每个菜市场约100个商户计算,加之这些商户背后链条上的村镇菜农、货运司机,以及菜场周边商贩等,中国目前的近4万个菜场,还关联着上千万人的就业和生计。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