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涂鸦期,你还在纠结孩子画得像不像吗?母婴
原标题:幼儿涂鸦期,你还在纠结孩子画得像不像吗?
前两天,朋友聚会,三句话离不开孩子。谈起孩子的业余兴趣,闺蜜说,孩子的画简直是惨不忍睹,一点都不像,没有一点点的绘画天份。
还有个朋友,她家孩子三岁左右,她认为是时候培养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了,希望自己可以给孩子助一臂之力。于是她买了一些简笔画的书,让孩子照着画,比如直线、弧线、还有圆形等等,可是孩子画得不像,甚至很无聊,边画边哭。
也许没有什么比给孩子一个固定内容的画画更无聊的事了吧。
很多时候,大多数父母觉得判断孩子适不适合绘画,有没有绘画的天赋,就在于看他们画得像不像,其实不然。作为父母一定要避免用力过度、拔苗助长、毁掉孩子的天资。
那么,孩子的涂鸦期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近一直在看戴亚楠老师的《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一书,她把儿童的涂鸦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她认为: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按照这样的阶段发展,
无序、无控制的运动。
一岁半到两岁孩子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手眼开始逐步协调,涂鸦是自发的,没有老师来教,也能画。他们喜欢拿着画笔,涂涂画画,不分场合、不分地方。
不到两岁的涵涵,最喜欢的是拿着姐姐的五颜六色的画笔,在奶奶心爱的白床单上挥舞着。对于她来说,这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握着画笔的手、挥舞着拍子,在家里每个地方留下痕迹,高兴地“啊啊”叫,看得出来她的兴奋和乐趣。
这完全是无序、无控制的运动,因为充满着新奇和乐趣,孩子便会一次又一次地“涂鸦”,这也将会成为孩子以后的绘画成长路上的原动力!
线型涂鸦,重复动作。
接着,孩子会进入线型涂鸦行为,要以肩为轴心,带动肩和上臂上下左右的运动。这时候他也不是有意识地去画,而是觉得,手能够做往返运动,并且在所过之处都能留下痕迹,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这个时期主要以不规则、软弱无力的线条为主。
圆形涂鸦,对动作更高的控制力
度过线型涂鸦期,当孩子的肩和肘能够协调运动后,就开始画圈圈了,一般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圆圈,而是层层叠叠的连续的圆圈,从不闭合到闭合的圆圈。
命名涂鸦,把动作与想象经验联系起来。
随着画画涂鸦时间的增加,孩子开始把一些“四不像”的画面拿给爸爸妈妈看,“这是妈妈”、“这是苹果”……
拿到我们手里,可能就是只有一个大头的面目狰狞、甚至还没有脚的人的形象。
这个时期孩子开始给自己的作品命名了。手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力度,逐步掌握了简单绘画工具的握法。
面对涂鸦期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办?
一、
顺势引导、和孩子一起创作。
孩子的涂鸦期,自由发挥时期很短暂,有的书中也称之为绘画敏感期。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提到,
敏感期到来时,儿童都是不分时间、地点,一直做他感兴趣的事。从早晨做到晚上,甚至午饭也不去
吃。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专心陪伴孩子,不要过多指导,应该怎么怎么去画,给孩子方法,引导孩子的兴趣,而不是限制。
有一段时间,小宇就特别喜欢画圆圈,大的、小的、长的、扁的……从早上一睁眼就要画,幼儿园回家也要画,甚至半天不动地方,姥姥就有些担心孩子会不会累着?有时候小宇也会拉着妈妈的手,“这个是丸子”、“这个是苹果”……明明看上去是两个差不多的圆圈,怎么在孩子眼里就丸子、苹果不一样了。
同样,都是呈“螺旋式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不要用力过猛,不着痕迹,顺着孩子的兴趣来。给孩子准备大大的画纸,有质感的画笔,让他自由地去画。我们不要着急,静静地陪伴就好了。
二、准备好打酱油心态
有一次,我带着小宇去举办一个二十人左右的故事会,内容讲的是李欧·里奥尼的《小黑鱼》。流程的最后是一个延伸活动,用水粉颜料做一个树叶拓印画。可是我家小宇,一直在场地内晃荡,从一组串到另一组,从前面串到后面,丝毫没有进入做手工绘画环节的状态,作为主办方,真的有点压不住火。但是我知道他打酱油的毛病又来了,姑且由着他来吧。
当大家都完成了手工绘画后,他却开始玩得兴趣正浓,自己拿着颜料,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