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产后新妈妈必须知道的药物使用禁忌辣妈
原标题:【警惕】产后新妈妈必须知道的药物使用禁忌
作为妈妈,特别是刚生下宝宝的新妈妈们,您们辛苦了!
刚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辛酸,又要开始新的征程,照顾还未恢复的自己也要照顾宝宝,最重要的是,一旦不小心自己生病,吃药不是,不吃药也不是,两头为难!
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所以,针对刚生下宝宝的新妈妈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一旦生病,如果吃药,药物可能通过乳汁进入宝宝体内,给宝宝的健康带来危害;但是如果不吃药,又对自己的身体不利。
板凳今天汇总本篇内容是关于产后新妈妈的药物使用问题,希望能够给辛苦的新妈妈们一点帮助吧!
板凳建议:如果病情不重,尽量避免吃药
其实,新妈妈哺乳期的用药原则基本上和孕期的差不多,只不过要求略微松了一点,一般来说,生病之后最好由专业医生诊断并决定是否需要用药。但是不乏有些时候我们遇到这样的状况,就是病情不是太重,到医院去又不是很方便,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做出判断了,此时一定要记住,疾病不至于对健康造成较大危害,就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疾病比较严重,则应该立即就医给予必要的治疗,不能只强调药物的对宝宝的毒性而忽视妈妈疾病本身的危害,毕竟妈妈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对母乳或孩子的影响
许多药物可以通过乳汁排泄,乳母用药后,部分药物可出现于乳汁、血液中,其中有一些可能对乳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进入乳汁中的药物对乳儿的影响。
药物从母血进入乳汁必须通过血-乳屏障。血液和乳汁间的药物浓度梯度是药物向乳汁转运的主要因素,梯度越大则转运越多,当血浆中的药物浓度降低时,乳汁中的药物又会转回到血浆中。评估乳儿是否受到药物的影响,可通过测算药物在乳汁和乳母血浆中的浓度之比来衡量。药物对乳儿的影响、进入乳汁的药物浓度还与用药剂量、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分子量、pH值、脂溶性、解离度以及乳母的肾功能有关。药物蛋白结合率越低,乳汁中药物越高;分子量小于200的药物易进入乳汁,分子量大于500的药物难进入乳汁,碱性药物易进入乳汁,非离子型的脂溶性药物易进入乳汁;乳母肾功能损害时,可致血浆和乳汁中药物浓度升高。而乳汁中的药物能否对乳儿产生不良影响则取决于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乳儿的饮乳量、乳儿对药物的清除能力。
在乳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是否继续哺乳?
在乳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能否继续哺乳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但常常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观点,使临床医生无所适从。一般情况下,母乳中的药物含量很少超过母体用药剂量的1%~2%,其中有少部分被乳儿吸收,故通常不致对乳儿造成明显危害,除少数药物外可不必停止哺乳。然而为了尽可能减少和消除药物对乳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潜在危险,对哺乳期应禁用、慎用的药物要有所了解。
1)允许婴儿单独使用的药物,乳母可使用。这类药物一般不会对乳儿造成大的危害,但不排除特异质个体。
2)使用单剂或短期治疗的药物(如用于诊断的放射性同位素),若对乳儿有危害,则乳儿可采用乳制品喂养。
3)尽可能使乳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量减至最低。其措施有:对乳汁中浓度高的药物在其吸收高峰期应避免哺乳。尽可能使用半衰期短的药物。避免使用长效制剂。乳母用药时间可选在哺乳刚结束后,并尽可能将下次哺乳时间间隔4小时或以上。可根据药物半衰期来调整用药与哺乳的最佳间隔时间。采用最佳给药途径。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乳母应避免使用药物。
生活中常用药物可分3类
几乎所有给母亲的药物都会有一部分从乳汁中排。我们依此可以把药物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从乳汁中排出量可能对宝宝有害
第二类是从乳汁中拍出的量虽多,但尚不知是否有害
第三类就是目前已经有较多的研究,药物只有少量从乳汁中排泄,不足以造成伤害。
因此,在选择药物的时候,我们可以尽量选择使用第三类药物,慎用第二类药物,少用或不用第一类药物。
新妈妈们最常见的疾病有:感冒、发热、腹泻及咳嗽。
通常感冒时多为上呼吸道感染,除注意休息及多喝水外,可以用一些药物减轻症状。其中比较安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对乙酰氨基酚、甲芬那酸等。尽量少用阿司匹林、消炎痛类药物,前者可引起凝血障碍,后者可能引起新生儿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