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依恋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辣妈
原标题:中国式依恋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与成长?|Brian Feldman
我介绍一下过去8年我在中国所做的婴儿观察研究,我感觉还只是触摸到中国文化的表面。因为中国文化的复杂性是如此之深厚,变化如此多端,相当复杂。
在我的立场来看,不要把西方的概念强加到中国的文化背景中,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想在中国做婴儿观察的原因是,我觉得从文化内部来理解文化非常重要。文化从婴儿期开始就被传播了,因此,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所描述的中国文化固有的复杂性和悖论性,在中国进行这种观察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图:Brian在第十届全国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大会的会前工作坊授课(2019·杭州)
一、中国依恋关系的特殊性:依恋模式具有不同等级
与西方文化相比,在中国,自我意识的出现,包括个体自我意识的出现,它的语境化程度要高很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中国婴儿的主要依恋对象是谁?是母亲吗?通常情况下,是爷爷奶奶辈,主要是奶奶。婴儿的依恋关系具有不同的等级。如果家庭内包含其他成员,比如,月嫂,保姆等,婴儿则需要理解不同家庭成员与依恋对象之间的区别。
也就是说,中国的婴儿需要处理家庭内部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体系。
《四世同堂》插图|图源:网络
为了让大家比较不同的文化,这里说明一下,在(美国)加州,这种依恋等级是完全不存在的。我在加州也做过婴儿观察研究,婴儿的爷爷奶奶对婴儿的生活不太关心,婴儿的父母与他们的父母亲都比较疏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不得不依恋他们的父母,而不是扩展一系列不同的依恋对象。
其中有一例试管婴儿,他唯一与他人有互动关系的是她的保姆,简。简是婴儿妈妈的密友,婴儿妈妈非常信任她。幸运的是,婴儿确实对她产生了依恋,但重要的依恋对象仍是她妈妈。
但在中国,这可能很不一样,因为中国孩子有多个与之互动的依恋对象。
《四世同堂》插图|图源:网络
二、具有不同等级的依恋模式是如何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我们想要了解的是,孩子的依恋等级是怎样的,谁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这种类型的关系如何影响了孩子?
在我与中国的被分析者交谈时,我知道,他们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因此主要的依恋对象往往是奶奶,他们谈起奶奶时,经常充满了温柔和爱。
我想讨论的另一个方面是,婴儿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家人为他付出了什么。他需要记住家人和祖先的需要,还需要避免让家人遭受耻辱或失望。所以中国孩子的自我是比较语境化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在家庭中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强调的不只是个体自我,更多是一个嵌在拥有许多不同依恋对象的更大的、熟悉的框架中的自我。
三、依恋模式如何影响着中国文化背景下对自性化的理解?
因此,基于这些观察,中国文化中的自性化可能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性化略有不同。我认为在中国,自性化的概念更复杂,因为它是双重的,它既包含婴儿与个体自我的关系,也包含婴儿与集体的关系。
也许在中国文化中,自性化也意味着一个人如何处理与群体的关系;一个人能否保有一种自性化的意识,同时也能保持与家庭、祖先和生活中其他重要他人的深入连接。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我发现,尽管中国的孩子从婴儿成长为青少年以及成人的过程中,确实体验着个体自我,但他们更倾向于强调自我的隐私,他们需要保持一种隐私的意识。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与他人分享,尤其是更深层或更痛苦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