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尔也想过“无效生活”美搭
你有多久没发呆了?
“发呆”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将时间花费在这个没有实质回报的事情上似乎让人感到焦虑。最近盛行的 “有效”法则是当下最好的佐证。
或许前一秒我们还惊艳于“有效化妆”的精准,后一秒就被互联网快速传播和复制之下衍生出来的“有效穿搭”、“有效沟通”、“有效学习”......所淹没。
仿佛一切在这个话题下都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开关,每次点击的动作似乎都让我们拿到了人生的通关秘籍,多巴胺的分泌在算法的助推之下达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顶峰。
然而,一旦成为“有效”的信徒就会坠入人类社会的时间转轮之中,需要一刻不停地奔跑与追逐。
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中道: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ninakoltchitskaia
偶尔行一些无用之事、过一下“无效生活”,也不枉在这世上走过一遭。
“仔细咀嚼食物”
在日语中,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动了)这句话对于常看日剧的朋友肯定不陌生,不过它还有一层含义,大意是—— 感谢你以你的生命来延续我的生命。
因为岛国地理条件限制着农业发展,加上频发的地质灾害等原因,国民深知食物得来不易,于是格外珍惜食物涌入鼻腔的香气以及与味蕾之间的碰撞。所以,评价日本是一个“很会吃”的民族,不如说他们是一个—— 在匮乏的生命中滋养出敏锐而丰盛感受力的民族。
《海街日记》
我们曾经也拥有过这样体验丰富的时代,看汪曾祺先生写“吃”就明白了。在他的笔下,除了初中课本上的高邮咸鸭蛋,一个普普通通的炒鸡蛋也描写得丝丝入扣:
“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
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雪花蛋、桂花蛋上都撒了一层瘦火腿末,但不宜多,多则掩盖鸡蛋香味。”
然而如今,工业化时代的便捷与丰裕是一种 假象。
它让我们远离庖厨的同时,也让我们忘记了“食物”是如何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眠”,然后被筛选、贩卖、烹饪……这么漫长的路途,最后来到了我们的饭桌上的事实。
《小森林》
我们不再需要做饭,外卖就着钟爱的影视剧集是大多数人的常态,这样得以让人在繁忙紧绷的现实中得到偶尔的喘息;又或者为了节省时间而匆忙进食。
因此饭毕即遗忘、食不知味是常事。
《小森林》
咀嚼与品味是无用的吗?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