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古今婚俗之流变美搭
婚俗是民俗的一部分,它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形态,既有传承性,也有渐变性;既有地域性,也有趋同性。清代后期,皖省内外客籍人大规模地移入宁国,以致宁国“土著少、客民多,五方杂处,风俗各殊”;解放以来,婚俗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演变。在此述之,以飨读者。
一、解放以前的婚俗
旧时婚俗有纳采、请期、迎娶、拜堂入房、回门等程序,场面隆重热闹。
【纳采】 男方父母托媒人送到女家提亲,携带儿子的“庚帖”(用天干地支表示的出生年月日时)、糖。女方父母看过男家后,才将女儿庚帖交男方。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庄村本地人称为“格八字”),看男女属相是否相克,多求男胜女;慎重者到庙里抽签;或用香炉(衣箱)将女子庚帖压3天,如3日内男家无打破碗、口角等不顺事,才算“合婚”(南极乡梅村人将女子庚帖放在酒坛上,如坛内新酿米酒3日内不变酸,准予婚事)。结亲以家世清白、子孙读书为上,贸易、务农、手工业者次之。纳采、纳币均须启椟(即打开匣子)、焚香、鞠躬,行四拜礼。
【请期】 男方请算命先生按双方生辰推算,选择吉日“过门”(多择双日,以“8”为多),用红纸写成期帖,遣媒人送到女家。双方开始筹备婚事:男方布置新房、准备双方办酒所需酒菜、购置衣物,做“上轿红”,或到轿行租用“凤冠霞帔”、鼓乐彩轿;女家请匠人做嫁妆(盆、桶、箱、梳妆盒等),嫁妆多少随家庭条件各异,多为4件、8件。胡乐一带女方以礼单开出所需礼物(16两制秤:8斗米、80斤肉和84元钱)和首饰、几套衣服。狮桥一带给女方每户至亲“垫萝礼”(两斤肉、两筒月饼、1斤红糖),有的地方过礼之物为猪肉2斤、挂面2斤、白糖1斤、饼子1筒。
【迎娶】 成婚前一天,男家门前张灯结彩,贴喜联,请亲友乡邻帮忙(有知客、帮厨、缝被条、挑水劈柴、借碗凳、礼房管账、迎亲催客等分工);男家办“帮忙酒”。请“福人婆”(指儿孙满堂且夫妻原配的女性)铺床,将枣子、栗子置于被褥下,含“早立子”之意。新郎上坟祭祖,向祖先禀告结婚之事。部分地区请有福气的老人在新郎床上“暖房”或让男孩睡一夜。
成婚前一天,女家约请送亲人、厨师、礼房先生等人帮忙,先后办“帮忙酒”、正酒;亲友前来送礼,俗称“添箱”。有文化的女家贴“迨其吉兮谷我士女,式相好矣宜尔室家”对联(或“丹凤鸣锵奏,黄莺出谷飞”),横批曰“于归之喜”。在胡乐女家也贴喜联、挂灯笼;南极乡梅村的女子打算婚后“两头住”,女家才贴出喜联。姚高、庄村等地女家一般不贴对联。
迎娶之日,姑妈帮新娘梳妆打扮,穿上男方送来的“上轿红”,在簸箕上母女抱哭(有依恋娘家和哭发之意),母亲向女儿交待一些在婆家做媳妇的规矩。菠箕中摆一方凳,新娘登上,由其兄(弟)背至堂前,朝先祖像焚香礼拜,名曰“辞祖”(有的女子在出嫁前一天上坟“辞祖”)。之后新娘向长辈叩首,受“磕头礼”。
男方彩轿发至女家,谓之“过轿”。男方为书香门第者,在轿上贴上联,让女家对下联。接亲人将礼物交女方媒人清点,礼物办齐才被请进门吃瓜子、糖果(在庄村,接亲人被安排坐在堂屋左边)。为了“不带走娘家灰尘”(灰尘比喻财运),新娘由其兄(弟)背上轿,新娘不得回望娘家房屋。女家给轿夫“上轿礼”、放双响,轿子启程,谓之“发亲”。新娘上轿后,家里立即将梳洗的水泼于门外(有“嫁出的姑娘如泼出的水”之意),将大门关上。
新娘乘4人抬的轿,媒人乘2人抬的轿,阔气的男方还让送亲者坐小轿。迎送新娘皆需4位姑娘,男方带来的鼓乐队敲大锣7响,祖上有做大官的则敲大锣13响,本地人用“三响冲”。新娘兄弟随同送亲人“押轿”(有的半路回家),送亲人当天不在男家歇夜。行轿途中歇息,均用菠箕垫轿脚;有路人拦轿,则撒糖果、瓜子应付。即便知县遇着凤冠霞帔的新娘也得让道,人们很尊重女子一生中最荣耀的一天。接亲人路遇村口、桥、岔路口、庙宇等,放鞭炮驱邪;纵然绕弯路也力求顺水行至婆家,以图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