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公里海岸线的“海边的驿站”,隈研吾等参与海口公共艺术美搭
“海口·海边的驿站”国际公共艺术项目近日宣布正式启动。“海边的驿站”将在12公?海岸线建设16个地标驿站。项目以海岛风光为背景,汇聚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的人,将为海口这座城市带来跨学科的交流平台;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本地年轻人也会参与其中,通过项目了解全球话题,学会如何和世界接轨。
澎湃新闻了解到,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将和音乐家坂本龙一共同呈现一座“声音博物馆”,它将是一个可以感受自然和音乐的场所。计划中率先开放的是一个宛如“虫洞”的兼具图书馆和滨海步道驿站功能的公共空间。
“海口·海边的驿站”项目将在海口湾19.6公?以及江东新区起步区12公?海岸线打造16个地标驿站。该项目由海旅控股集团主办,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承办,结合海口的历史、现状及地缘文化,数十位国内外建筑师、艺术家和跨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联动形成海边带状地标建筑群。不同于传统的观看型公共艺术作品,“海边的驿站”将融合休闲、娱乐、交流、教育、公共服务等多重体验和实用性功能,邀请人们亲身融入,由此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情感链接。艺文中国联盟发起人、总策划人翁菱向澎湃新闻介绍道,该项目以“自然/共生/未来”为理念,在“回归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联结”的同时,连接海口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海口湾
吴建华 钟楼河畔
当代艺术与建筑的合作
澎湃新闻了解到,在此次项目中,建筑师与艺术家们将打破专业壁垒,共同设计多个艺文主题的服务性驿站,联动形成一组海边带状地标建筑群。
参与江东新城海岸线驿站创作的艺术家杨福东表示,这是一次全新的艺术尝试,“通常影像艺术家的作品都呈现在美术馆,或者是封闭的艺术空间,很少在户外去呈现,对我来说这可能拓展了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种想象。”为此,杨福东做了一些调研,力图以艺术作为工具,将城市、建筑,还有自然有机地联合在一起。
海口湾驿站项目规划
艺术家林天苗说,“海边的驿站”以海岛风光为背景,汇聚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的人,将为海口这座城市带来跨学科的交流平台;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本地年轻人也会参与其中,通过项目了解全球话题,学会如何和世界接轨。
中国建筑师朱小地将和艺术家雪松合作,为空间植入契合的艺术作品。“我想用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超越简单的功能,激活场地中已有的能量,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心灵倾诉和思维启迪。”朱小地介绍道。
来自日本的建筑师隈研吾将和音乐家坂本龙一共同呈现一座“声音博物馆”。隈研吾透露,这将是一个“可以感受自然和音乐的场所”。事实上,这并不是隈研吾在海口的首个项目,此前,他就为这座城市设计了一座名为“浪花”的灯塔。而在此次“驿站”项目中,他希望能将海口本地的火山岩,植物、地形等都融入其设计构想。
以“自然”为名
根据目前的规划,在整个海边的驿站的项目中,由马岩松领衔设计的海口湾3号驿站将首先于今年3月开放,届时将成为一个兼具图书馆和滨海步道驿站功能的公共空间。该项目建筑造型采用“洞”的概念,外部空间开放的视野让人们既可以从不同角度眺望大海,也可回望城市,就像是在两个时空之间的“虫洞”中穿梭。
云洞图书馆概念图
云洞图书馆室内效果图
与此同时,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的6号驿站也在建设中。该驿站位于海口湾入海口北岸,基地高于海平面约7米多,受西面和南面海水包围,坐拥海口湾和海口城市地平线景色。建筑由延绵起伏的圆环屋顶构成,在城市与海之间创造出一片“天空之山”。
自然及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一直是藤本壮介建筑思想中的核心,也是此次“海边的驿站”的线索。翁菱向澎湃新闻解释道,“回归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联结”是贯穿这些驿站的主线,而每个驿站又将体现每一位设计者的独特思考。从建成后的功能的角度来说,它们将成为启发人们后疫情时代新思维的容器。
藤本壮介 天空之山 驿站屋顶视图
藤本壮介 天空之山 驿站室内空间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