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自由谈| 大人,时代变了美搭

/ / 2015-10-25
图来自学员:大山的影子 文作者 :郑波 @细草穿沙 Ps:上了三年摄影课,有很多感受,分享出来。 一、不需要证明“...

Ps:上了三年摄影课,有很多感受,分享出来。

一、不需要证明“我很厉害”

十年前,很多朋友给我讲对摄影家的印象,就是马甲、大胡子、太阳帽、背着各种架子。

现在,越来越少再看到这些。摄影变得更简单、更小巧、更日常,不再需要外在的仪式感,也可以完成。

轰轰烈烈的全民摄影运动,带来了全民艺术审美的提升。 但同时,也产生了器材攀比、夸张炫技的浮躁现象。

有那么几年,不扛着长枪短炮,都会被怀疑你是不是很专业。

来自学员:大山的影子

我有一位职业摄影师学员,明知道笨重的单反已经落伍,却放弃了同价位更小巧的微单, 买入笨重长镜头,只是为了让客户觉得更专业。 这几年,参加朋友婚礼时,看见一些摄影师为了让客户获得良好的感官印象,故意使用更笨重的设备,而放弃实际功能更强大的无反相机。

这滑稽的社会现象,并不是一个人的悲哀,为此买单的是整个时代。

但这一切也在改变,发现身边的朋友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日常的生活。他们镜头里,不再只有雪山河谷、冰川草原,也多了日常温馨的片刻,城市生活的美好瞬间。

能有闲关注花草树木等细微处,说明内心的安定。无论拍了什么,传递出的也是安定的力量。

来自学员:大山的影子

每个生命对美景的理解,越来越多元,不会被固定在一个固定的框架里。

普通人学习摄影,不需要证明自己有多厉害。

和生活有关的美景,也包含家人、朋友、温情、和生活的城市、美好的日常。

二、个体生命闪光的时代

一位学员问我:“为什么一些老师总是提倡要去拍人文纪实,照片要有社会性,而你总是拍风景呢?”

我也拍非遗人文啊,只是相对风景少。

每位成家成名的老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但前提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和位置。

有的老师是记者,有条件与能力去拍摄更多的社会人文。但这些对普通人而言,却少有机会,还会涉及法律相关的麻烦。即使街拍一些纪实,也只是模仿上个世纪的人文大师的形式。

来自学员:大山的影子

摄影圈里谈人文纪实摄影,大都在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布列松、马克吕布的作品如何经典,却少有人提及那些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故事。 而后者,可能才是这些作品传世的原因。

照片,是时代内容的载体。 没有内容,再厉害的技术也只是空壳。

在大师们那个时代,摄影还只是少数人手里的工具,一些大师们拍的照片,是为新闻出版单位服务的素材,因此我们才能认识那些大师。

是时代推出了大师,让我们认识。没有布列松,也会有其他的大师登上那个时代的舞台。

来自学员:大山的影子

现在,摄影是大多数人手里的表达工具,大部分人不需要为某个新闻机构服务,他们比大师更能忠于自己的内心。

他们可以拍自己种的花、养的猫。这些对当下而言,看起来并没什么意义,但多年之后,组合起来却是一个时代尘封的记忆。

摄影,已经从少数人的话语权标准的时代,走到了多数人、多维世界、多元标准的时代。

即使是社会责任感这样厚重的话题,也变得很简单。我的课程助理鹿人,坚持为绍兴的乡村老年人公益拍照。照片看上去很朴实,没有什么噱头,却给那些老人带去了快乐。

来自学员:大山的影子

三、大人,时代变了

以前,国内很多地方生活条件还不太好,因此产生了苦大仇深风格的纪实摄影。那时,时代需要那些愁苦被看见,被同情,被帮助。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