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股债将怎么走?美搭
【风险提示:本报告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一
宏观
1.央行降准,货币边际宽松趋势渐明确
央行决定于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央行降准再次体现货币政策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同时也反映了未来稳增长的必要性加大。降准后,在超储率维持低位的情况下,资金预计能够更好地传导到实体经济,当然这需要信贷规模控制等货币工具的有力配合,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等部门信贷的结构性政策引导。同时降准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通过价格促使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因此从量价两方面看,降准预计能够在短期起到明显作用。从长期看,信贷规模控制对于更长期的稳增长政策的必要性也很大。
面对可能的全球需求波动和资本回流风险,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自主性强、产业体系完备、战略纵深长的大国,首要任务还是继续做好自己的事,协调好绿色和发展这两大主题,一方面要做好能耗管理,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发展权”。
稳增长将成为明年的重要任务,对此,宏观政策在结构调整领域更为积极以外,预计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时效性和前瞻性继续加大,尤其是在明年上半年时,及时做好政策准备,给下半年可能面临的风险留下一个更具韧性的实体经济复苏基础。
2. 美国非农就业疲弱,叠加加息预期,全球资本市场震动
11月美国非农就业增加人数(季调后)21.0万人,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55.0万人。就业数据公布后,风险资产受到较大冲击美股三大指股集体下挫,欧股各股指数普跌。
尽管持续受到疫情扰动,以及美国就业总量数据不及预期,但从美国就业结构改善的趋势看,有理由相信就业市场仍然在继续改善,劳动参与率在11月明显上升,达到61.8%,为疫情以来最高;11月失业率大幅下降0.4个百分点至4.2%。就业数据的背离,可能主要和季调偏差有关。非农就业调查统计采用企业就业调查口径,失业率等数据采用家庭就业调查口径。由此看,疫情以来自雇人数增加、非农季调超比例下修,导致了此次就业数据背离。总体看美国就业市场仍处于改善阶段。
展开全文
因此上总体看紧缩货币政策的掣肘并不明显,叠加通胀的持续性影响,2022年的欧美加息似乎不可避免。从现在的时间表看,预计美联储在2022年年中完成缩减购债后不久会进入加息通道,但若明年通胀持续的同时就业仍然在不断改善,加息存在提前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可能仍然受到就业市场波动的影响。
3.就业数据不改全球加息进程,明年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
当前以美国代表的欧美货币政策结束宽松的同时,又经历了以奥密克戎毒株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冲击。在此背景下,全球风险资产遭遇重创。短期看,美债成为避险资产而收益率继续下行。未来,以美联储为代表的缩减购债和加息节奏,以及疫情之下的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变化,仍然是全球资产价格波动的两大主要逻辑。
从欧美货币政策走向看,美联储缩减购债和加息的方向不会改变,且有加速的可能,尤其是在通胀持续的背景下。从全球经济复苏看,疫情影响下的供给扰动或将持续,同时资本回流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继而加息等影响,总体承压。由此看,全球资产价格波动的两大逻辑演化或将继续,资本市场的波动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2022年全球经济可能受到金融形势的影响将超过往年,若欧美按计划甚至提前加大紧缩力度,资本回流下的全球加息潮一方面可能导致全球需求受到打击,另一方面可能形成新兴经济体的局部金融风险传导至实体风险,进而造成需求的进一步收缩。不过,在防疫常态化的假设下,全球经济也将相应地向常态化靠近,总体上呈现艰难恢复的态势。
二
利率债
1.市场回顾:避险情绪消退
上周1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1.7BP至2.26%,5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8BP至2.77%,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4.7BP至2.87%,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1BP至3.4%,避险情绪消退,国债收益率全面上行。
资金面来看,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4400亿,其中有4000亿逆回购到期、700亿国库现金定存到期、2000亿MLF到期,投放2300亿逆回购;本周将有2300亿逆回购到期。上周虽为净回笼,但资金已经提前释放,因此当前流动性整体仍然偏宽松。
供给面来看,上周利率债净融资额为4925亿,其中国债净融资2040亿,地方政府债净融资2497亿,发行速度有所加快。
基本面来看,我国1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1%,重回扩张区间;非制造业PMI为52.3%,生产端数据虽有企稳,但维持稳定的压力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