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资助的众多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保存最好,且最值得仔细研究美搭

/ / 2015-10-25
敦煌唐代石窟 在唐代资助的众多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保存最好,且最值得仔细研究。敦煌的隋唐洞窟约有360个,多数...

敦煌唐代石窟

在唐代资助的众多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保存最好,且最值得仔细研究。敦煌的隋唐洞窟约有360个,多数内含雕塑和壁画。唐代的洞窟有两个方室,后室顶部四面斜坡,中央为藻井(很多前室部分或完全毁坏)。通往后室的入口一般正对后壁像龛中的成组雕塑,这一时期的典型组合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类似龙门石窟后壁造像,龛外常另有二力士。侧壁往往绘制大型壁画,构图一致,其主要题材是与净土宗相关的几种变相,尤其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和各种观世音菩萨画面,还有其他净土,以及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辩论等重要题材。

西方净土 莫高窟第217窟北壁壁画

就雄伟的气势和高超的技巧而言,龙门石窟大像龛造像并不完善,唐代艺术家以丰富的色彩来表现肌肤和衣饰的质感。

这些努力的极佳例证是敦煌第328窟的塑像,创作于7世纪末或8世纪初。这组塑像原伴有四位菩萨般的泥塑跪姿供养人像(其一被盗扰敦煌的哈佛学者华尔纳移走)。每尊塑像的肌肤涂白色,衣袍则涂以褐、红、绿等颜色,衣褶边缘勾金粉。龛壁绘满精致画面塑像上方的顶壁画有另一组佛像,后壁和侧壁为其他弟子和菩萨。整体效果栩栩如生符合任何唐代评论的要求,并可在材质和技巧上令任何供养者满意。

主佛左侧的坐姿菩萨像神态闲适,可与印度天王的体态相提并论,一腿悬垂,一腿盘起,躯干修长,肩部较窄。颈和头的比例不如龙门石窟菩萨造像敦实。即便坐着,该菩萨像与旁边站立的迦叶像等高。

迦叶双手合十,厚重的衣袍从前臂垂下。不同于菩萨,迦叶肃穆的面部表情暗示他已死亡。两尊塑像形成对比:常人和人神、尘世和来世、凡俗和神圣、苦修和觉悟。塑像背后壁画中的弟子被给予了几乎同等的关注,脸型和年龄各异。这些僧侣仿佛正步入佛龛空间,参加法会,以多种姿态面对着观众。

敦煌的佛教题材

几则对唐朝都城寺庙和殿堂内壁画的第一手记载从9世纪留存下来,与之相关的画师中不乏许多名家,其中一些人可能给壁画创作带来重要革新。9世纪40年代的灭佛运动以及木结构殿堂、寺庙的损毁变迁使壁画遭到厄运,在9世纪便已残缺。时至今日只能从其他遗存中寻找唐代佛教壁画伟大成就的踪影,首要材料即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这里的题材范围可印证文献中的记载,有纪年的样例涵盖了唐代大部分时段。

唐代最“流行”的佛教派别是净土宗,其教义和图像对广泛的社会阶层具有吸引力。七八世纪莫高窟许多最大、最精致的壁画取材于净土宗三部典籍。《小经》和《大经》,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对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核心观念较简单(较早)和较复杂(较晚)的阐述。多数学者认为这些经籍成形于中亚,与任何古印度、梵文渊源无关。其宗义涉及往生没有时空界限的西方净土,往生净土并非寂灭或涅槃,但净土是一个清净脱俗的世界和临近涅槃的阶段。两部经籍都强调信仰在至达重生中的作用,《小经》尤其注重念佛(唱诵阿弥陀佛的名称)的效力。《大经》描述释迦牟尼佛弘扬阿弥陀佛成佛之前作为法藏菩萨的本愿,该经还赋予阿弥陀佛两位菩萨侍从观世音和大势至以重要角色。

莫高窟的许多唐代洞窟中都可找到反映这些经籍的图像。第217窟的北壁是8世纪早期的例证,保存较好。

第217窟

中央画面展现主佛,但场景的每一部分都被放大。阿弥陀佛坐在高大层叠的宝座上,一旁的侍从或站或坐于平台之上,其他通过桥梁相连、带栏杆的平台上是两位菩萨的随从。画面下方舞台般的场地中有乐师、舞伎和另外两个立佛像。画面上方三分之一描绘了一系列殿堂、回廊和楼阁。中层平台向上的垂直立柱和上方向下的屋顶、出檐在阿弥陀佛头部周围构成一种环绕。画面的视觉效果凸显了阿弥陀佛和两位菩萨的法相庄严和净土世界的美奂绝伦,这是《大经》所强调的。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