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危重症康复者怎样了?一线医生90天100个病人观点
在第一阶段的随访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主任彭志勇发现:90%危重症病人肺部功能仍处于受损状态;病人们的免疫系统也并未恢复常态;还有10%的病人,在抗体检测中,出现了异常;另有20%——50%的患者,出现了抑郁状态;几乎全部随访病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病耻感,很难像从前那样,完全回归正常生活。
武汉新冠疫情结束,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是6月15日的清零。那一天,新增确诊、住院、死亡、无症状感染者、疑似者等指标全部清零。
武汉的一线医生们,经历过1月份面对陌生传染病的慌乱,2月份医疗体系因挤兑几近瘫痪的崩溃,终于回归正常的医疗秩序。
但医生们的新冠战役远未结束,他们的战场从救治新冠病人,转向追踪新冠康复病人的随访研究中。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主任彭志勇,即是其中一位。从1月中南医院ICU迎来第一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到2、3月份中南医院新冠危重症患者达到五六十例时,他一直奋战在一线,在他的带领下,中南医院的危重症病人救治成果显著:到3月上旬,彭志勇估算,中南医院ICU死亡率在20%左右,低于同期ICU内的新冠危重症病人死亡率的平均水平。
2020年4月,中南医院ICU病房的新冠危重症病人几近清零,彭志勇开始研究新冠危重症患者康复后的健康状况。他和他的团队跟踪随访了100名危重症患者,这些患者平均年龄为59岁,都经历过在ICU上呼吸机(包括插管和无创呼吸机)的生死一刻。
整个随访的时间暂定一年,每三个月为一个阶段。彭志勇挑选了一些重要的指标进行随访:包括肺功能、免疫系统、抗体状态、心理量表测试等。
7月份,随访的第一个阶段完成,彭志勇发现这100个康复的新冠危重症病人中:
90%危重症病人肺部功能仍处于受损状态;
病人们的免疫系统也并未恢复常态;
还有10%的病人,在抗体检测中,出现了异常;
另有20%——50%的患者,出现了抑郁状态;
几乎全部随访病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病耻感,很难像从前那样,完全回归正常生活。
90%的危重症病人肺部尚未完全恢复
肺,是新冠危重症病人损害最大的器官,尤其对于那些上呼吸机的病人。
新冠救治期间的援鄂医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梁腾霄,也在做65岁以上新冠危重症康复病人回访:
有些病人仍然留在医院的普通病房,其中一位,拿开呼吸机,非运动的状态下只能坚持十几分钟;还有一些人在出院三个月后,依旧不能脱离氧气,他们需要持续在家吸氧,家中买了制氧机和鼻导管,整天人不离机器,出不了门。
在对100个新冠危重症病人的随访中,彭志勇团队首先检测的是肺功能。
肺功能检测主要包括两个指标:一个是肺的通气功能,即氧气能够进入到肺部;另一个是肺的换气功能,即肺部气体能够进入到毛细血管中。这两个功能的完善,能够保证人体呼吸到充足的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人体各个器官。
肺功能的检测结果并不乐观:
大约90%的病人,肺部功能依然处于受损状态,没有完全恢复,达不到正常人的值;
最严重的康复病人,和梁腾霄说的情况一样,离不开吸氧机;
轻一些的康复病人,走路没有问题,但暂时不能跑步了;即便在能够走路的康复病人群体中,也存在活动受限的问题。彭志勇团队对他们进行了一个6分钟步行试验,发现他们的运动能力,相当于同年龄段正常人的80%——即正常人6分钟步行的距离是500米,而康复病人只能走400米左右。
免疫系统依旧处在“备战”状态
令彭志勇感到吃惊的是,康复病人的免疫系统,依旧未恢复到被新冠病毒感染前的状态。
判断康复病人的免疫系统,并不以主观感受作为衡量依据,而是对他们体内和免疫相关的淋巴细胞进行计数。
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免疫,即人类免疫系统天生的“排外本能”,在病毒感染细胞之前就将其清除;另一种是获得性免疫,即人体对来犯微生物的精确识别并形成标记的免疫行为。
获得性免疫由B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同完成,其中,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的病原体;T细胞则有两种,一种能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另一种帮助激活其它免疫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