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最大威胁:病毒和「群体免疫」谁更快观点
就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出现聚集性疫情之时,远在德国的一家肉类加工厂也出现了疫情暴发,已有超1500人核酸检测呈阳性。对于亚欧两个抗疫“优等生”来说,这种反复倒并不出乎意料。北京迅速铺开大规模核酸检测,溯源追查;而德国的选择是“封城”。
或许,德国的抗疫与我们印象中欧美国家的“抗疫不及抗议”不尽相同。
截止当地时间6月23日10时,德国现有确诊7538例,累计确诊192251例,累计治愈175649,累计死亡9064,死亡率为4.7%,是英国的三分之一。截至目前其累计确诊量位列全球第十一位,而在两个月前,德国还是全球第四个累计确诊量超过10万人的国家。对于一个拥有8300万人口的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这份成绩单至少可以傲视欧洲。
从4个亲历“考生”的角度,或能让我们管中窥豹,一解德国抗疫。
德罗斯滕≠德国钟南山
柏林夏里特病毒研究所所长克里斯蒂安·德罗斯滕(Christian Drosten),作为全球冠状病毒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为德国政府制定相关防疫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是德国人在此次抗疫中的定心丸。在社交媒体上甚至有人问:能不能让德罗斯滕当总理?而许多国内媒体都倾向于称他为“德国钟南山”。
在疫情初期,德罗斯滕教授就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口罩和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防护。”他甚至不支持普通民众佩戴口罩。当然他并不希望民众挤兑购买本应属于医务人员的口罩,但同时他也诚实地表示,自己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疫情影响,普通人目前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担心。
而就在此之前(没错,是在此之前),他还曾发出过一个引起轩然大波的判断:预计全德国60-70%的人口将感染新冠病毒。这也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在3月11日发布会上所转述说法的源头。
对此言论,德罗斯滕教授又补充表示,这并非对当下的疫情判断,而是基于2-3年的周期进行预判。
如果我们认定这样一个忽左忽右,缺乏审慎态度的科学家,不配“德国钟南山”的名号的话,或许我们又有些“冤枉”他了。
作为一位“不断言”的科学家,德罗斯滕教授的观点与思考都建立在对疫情认知的不断更新之上,当有更多证据之后,这位专业而冷峻的病毒学家也完全不在乎推翻自己过往的言论。
这种务实的态度,也贯穿在整个德国的抗疫过程中。
依靠德罗斯滕教授研发的诊断方法,以及对于疫情的不断研判,从3月至4月初,全德至少对125万份样品进行了新冠病毒核酸测试。在此期间,德国的总确诊人数也从100余人飙升至13万,之后却迅速进入平稳增长期。在德罗斯滕教授进一步支持进行抗体检测,以便获得更准确的疫情数据后,4月9日,德国也开始了欧洲首个大规模抗体测试项目。
乘风破浪的“铁娘子”——默克尔
2020年3月1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首次就德国新冠肺炎疫情发表电视讲话,这是默克尔担任总理14年来,首次在新年之外,就特殊情况发表电视讲话。
讲话一开始,默克尔总理就明确说明了目前的情况和对大众的期望:“情势严峻,请务必认真对待。自德国统一以来,不,自二战以来,我们的国家还从未面临这样一次必须勠力同心去应对的挑战。”
探究默克尔总理为何敢于如此,“铁娘子”之作风自不必说,另一方面,一个广泛被认同的原因是,2019年9月默克尔总理曾在其执政生涯中第12次访问中国时,到访过武汉,甚至前往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作为领略过武汉城市实力、了解过同济医院医疗能力的一国领导人,“武汉封城”消息传来之时,她就已对此次疫情的严重程度有了一定的概念。
清晰的判断力,敢于承担的责任感塑造了“铁娘子”非凡的“破力”(打破常规,乘风破浪)。但之于民众的执行力并不仅仅来自政策措施的“强硬”,更多源于其合理性。
一方面,德政府对全社会的安抚赈济快速而准确,疫情初期各州就先后开始给小微企业发放补助,联邦政府也在3月23日拨款500亿欧元,随后推出如“短期工作者津贴”等政策,以防止大规模的裁员与倒闭,企业雇员的“五险一金”中企业应缴部分也由政府代缴。
另一方面,身先士卒。当默克尔总理得知为她提供过治疗的医生病毒检测呈阳性时,她立刻决定即刻起开始居家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