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如何既医疗又互联网?观点

/ / 2015-10-25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互联网医疗的价值被更多人看到了。通过互联网医疗线上交流与问诊所带来的无接触医疗...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互联网医疗的价值被更多人看到了。通过互联网医疗——线上交流与问诊所带来的“无接触”医疗服务,有效降低了患者们线下的感染风险,缓解线下医院的就诊压力,同时也满足了疫情下慢病患者和轻症患者的居家治疗与用药需求。

 

疫情时期,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丁香园、春雨医生、医联等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纷纷推出抗「疫」专页,提供免费在线问诊、医药物资供应、防疫知识科普、疫情进展公布等服务。短期内,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用户访问量和在线问诊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截至4月16日,微医宁夏互联网医院抗击新冠肺炎义诊通道访问量超1.3亿人次,5.4万余名医生在线接诊,累计提供医疗咨询服务175万人次。平安好医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其平台访问量达11.1亿人次, 新增用户的日均问诊量增长9倍。

 

但随着全国疫情形势的逐渐平稳,一些互联网医疗的短板又显现出来。比如医疗作为一个低频行为,如何将线上短期流量变为长期流量?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在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如何赋能线下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但一直以来制约着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却因为疫情带来改变,用一句业内人的话是「以前做梦都想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开通医保支付真的实现了,而且有在全国遍地开花的趋势。」2020年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互联网医疗机构复诊可依规进行医保报销。

 

如今,被无数业内人思考的问题则是:疫情逐渐消退,什么是互联网医疗恒久的价值?什么是昙花一现?互联网医疗究竟有什么价值?互联网与传统医疗能够如何更好的结合?

 

在诊疗领域,互联网的空间越来越大了

 

以往互联网医疗被广为诟病的是:总是围绕在医疗服务的外围,并没有切入真正的诊疗核心。

 

但随着用户变化、政策的放宽、医保突破,在诊疗领域,互联网的空间越来越大。

 

根据36kr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始终保持年复合增长率30%以上高增长态势。

 

对市场规模预期数字的背后,是互联网医疗的政策环境不断放松。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互联网医疗的行业地位得以确立——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允许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且互联网医疗机构可以将在线处方转到合作第三方以支持药品配送;

 

2019年8月底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为医保打通在线支付奠定战略基础。继指导意见出台后,已有部分省市进行了互联网医疗费用进医保的实践。例如,福建省将远程会诊30%收费标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设定了价格上限。医联成都高新海尔森互联网医院也于今年2月底在成都打通在线医保个账支付通道,成都市民不出门即可在线上享受咨询问诊,续方购药,医保支付等服务,大大提升了看病的效率和便捷度,也降低了疫情期间的线下医院感染风险。

 

在业界不断探索下,互联网医疗本身的业务形态也在发生改变。根据上述36kr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处于从2.0时代向3.0时代过渡转型的阶段。具体而言,即从在线问诊、医生辅助和医院流程优化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2.0 时代向以互联网医院建设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3.0时代逐渐过渡。

 

3.0时代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能做更多与诊疗相关的事情了。互联网医疗不再局限于医疗咨询和健康建议,而是诊疗线上化,传统线下医院的部分处方权延伸至线上;此外也突破了单点线上化的瓶颈,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如互联网医院和医联体平台建设,跨区域的远程医疗体系。

 

多种业务形态并存,哪种更有价值?

 

从被认为是互联网医疗元年2014年到如今的6年里,互联网医疗领域优势与瓶颈也日渐凸显,而互联网医疗是什么?能做什么?各个公司则基于自己能连接的资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