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院士:在逆行中“逆袭”的中国病毒“猎手观点
在人类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没有特效药物的前提下,疫苗无疑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有超过120个疫苗开发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其中已经有8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新冠病毒疫苗的面世,已成为全球共同的期待。
终于在5月22日传来好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研究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一期临床108个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成为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图片来源:柳叶刀官网
“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多年在生物安全领域“无人区”探索的陈薇表示,
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是有潜力的候选疫苗。
这一好消息对提振全球抗疫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
从心中没底到全球首个
脾气直爽、做事专一、雷厉风行,1991年经特招入伍的陈薇有着典型的军人性格。
“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与病毒赛跑20余载,陈薇在生物安全这个战场上,从未退缩。
凭借着丰富的生物防御经验,陈薇被视作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赛跑中的“种子选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2020年1月26日(正月初二),正值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最为吃紧的时刻,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奔赴武汉,全力进行科研攻关。
“我们一定要坚决落实习主席的指示,与病毒争分夺秒地赛跑,我们无论是在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和技术储备上,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陈薇要以最充分方案做最长期奋战。
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是陈薇团队此次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的成果之一。
抵达武汉后,陈薇带领专家组在1天内完成了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让核酸检测的能力达到了每日1000人份,为武汉临床检测发挥了突出作用。
与此同时,陈薇率领团队与北京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争分夺秒开展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快速完成了新冠疫苗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GMP条件下生产制备,以及第三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和质量复核。
3月16日晚上,陈薇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通过了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在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当天,首位志愿者完成疫苗接种。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在刚开始准备招募志愿者时,自己心里很没底。大多数人对疫苗这一领域了解不深,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知识盲点,而这次的疫情又很严峻。”陈薇坦言,正是这些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成为了他们研发的动力。
5月22日,该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接种后28天内,显示出免疫原性和人体耐受性,108名志愿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而此前,被宣称世界最快今年9月即可投入使用的牛津疫苗,近期宣告动物试验失败。
毫不夸张地说,陈薇和她的团队在全球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赛跑中,已领先半个身位。并以“硬核”成果,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二期临床结果有望在五月揭盲
该疫苗虽热能够迅速激发人体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但健康界从研究中了解到,研究团队只报告了接种后28天内的数据,他们将对疫苗接种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以获得更多数据。此次研究作为第一项评估Ad5-nCoV候选疫苗的临床试验,这一试验设计评估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候选疫苗在健康成年人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而不是衡量疫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