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积极健康心理成未来人才核心要素观点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发表演讲。 谈永华 摄
中新网北京11月16日电 (记者 马海燕)未来的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16日在北京表示:积极健康心理应当成为未来人才的核心要素。
在当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人才发展论坛上,彭凯平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他说,21世纪的人才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心理维度,积极的心态也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要求。“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一定要培养人知心、用心、关心、正心的能力。永久的事业一定是诚意正心,积极的人赚钱多,积极的人快乐幸福,积极的人工作效率更好。”
清华大学人才发展论坛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 谈永华 摄
2002年,彭凯平曾跟导师在32个工业化国家做过一个调查,问题很简单,即什么是你心目中的美好生活。答案是:第一是要有爱,第二是要有乐,第三是要有用;第四是活得有意义。
他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讲,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一定产生的是心理需求,未来中国有爱、有乐、有用、有意义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标准。“中国人一定要意识到,既然有万贯家财,活得不开心,这不是美好生活,这是贫穷思维。有用就是有尊严、有体面、有服务。”
彭凯平认为,21世纪的中国社会需要培养的杰出人才,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首先是同理心。知道别人的感受,知道别人的感情,知道别人的感觉,是特别重要的能力,是我们小孩2岁就有的能力。但是,由于训练的原因,很多人已经丧失了这样的能力,不关心别人,不同情别人,不理解别人,不成就别人,这样的人其实是做不成大事情的。
其次,一定要有自控能力,一定要有道德意识。一定要知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同样一定要有判断、比较、选择决策的能力。
第三,要欣赏美,需要有升华快乐的能力,把自己平凡的生活升华中伟大的意义出来。这样的能力,让人活得开心、活得积极、活得主动。
第四,要有想象力、创造精神,要能够设想出地球上没有想象过的事情,设想出自己没有见过的事物。
“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很平凡、很重复,也许很单调,关键是你能不能在平凡、重复、单调的生活中找到意义、发现意义。特别容易发现意义的人,特别容易感染传递意义的人一定比别人成功。”彭凯平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