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儿科?观点
这段时间,医院儿科人满为患的情况越演越烈,医护人员忙到深夜仍有很多患儿待诊。图为广州一医院儿科诊室的护士给患儿打针。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摄
南方网红
南方名记
曹斯工作室出品
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给中国的儿科带来不小的风波。
这段时间,医院儿科人满为患的情况越演越烈。1月9日,天津海河医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集体病倒,导致该院儿科停诊。无独有偶,广东省的一家三甲医院儿科也贴出了告示,称医生近乎失声,希望家长根据告示指引就诊……
儿科的相关消息在社交网络持续“发酵”,众多网友感慨:中国儿科怎么了?儿科医生将何去何从?
本期特稿,南方日报记者走进广州各大三甲医院儿科,聆听儿科医护人员的心声,透视儿科的现实与困境。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见习记者 黄锦辉
漩涡
他总是在坚守,怀疑坚守,跳出怀疑,又继续坚守,也还会再怀疑……“嗨,这就是儿科嘛!”
“就这么干了30多年了。”中午1:30分,门诊终于节奏稍慢下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宏说,“不知道怎么就坚持下来了”。
他总陷入一个漩涡——怀疑坚守,跳出怀疑,又继续坚守,也还会再怀疑……“这就是儿科嘛!”李宏说,许多同行有同感。
最近,他们也许正处在职业忠诚度的波谷期。
2017年底到2018年初,儿科几乎被流感“包场”。1月9日,天津海河医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集体病倒,导致该院儿科停诊;前不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也贴出这样的提示:急诊医生重感冒,近乎失声,特意将需要注意的事项列在下面,请各位家长拍照保存……
回想起2016年广东各大医院儿科的停诊风波,还有2011年同样发生在广东的“录音门”,岁月的历练,不仅让李宏看到了更多临床上的“大场面”,也更体会到职业的艰辛。
1月4日,正值流感高峰,珠江医院儿科门诊人头攒动。尖叫声、哭闹声……保持安静的准则在这里彻底失灵。长期身处在高分贝环境下,部分儿科医生说他们甚至出现听力迟钝的症状。护士长赵宏心态倒好:“就当这些声音不存在好了。”
中午12时许,儿科主任王斌诊室外还有大量候诊家长。他们大多神色焦灼,有人还冲入诊室问:“到我了吗?”
孩子生病,全家焦虑,对儿科医生来说早已不是新闻,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日常。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急诊医生林慧玲选择这个学科时就做好了心理建设:“人人都说儿科是哑科,因为孩子不擅长表达。更多时候,家长也说不清楚,只能干着急。孩子是父母的宝贝啊。”
更让医护人员头疼的是陪的人太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儿科诊室总是人满为患,医护人员常常要承受你一言我一语的“吐槽”。
“打我的没怎么遇过,骂我的还真的不少。”回忆过去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生张蓉(化名)苦笑了一下。
她很多时候尝试换位思考来纾解自己的情绪:“说实话,不少家长缺少护理知识,没有感染指征也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而且,儿童患的90%疾病是不需要看急诊的,可大人着急啊!”
在“过来人”李宏的印象中,这场家长与儿科医生之间的信任危机在上世纪80年代并没这么严重,“个人感觉,上世纪90年代,医疗开始市场化,大环境也就变了”。李宏说,他也被家长录过音,他当时说:“你再录我就不说了。家长是否信任我们,一下就能看出来。我们最怕不相信医生的家长,他们总用各种说法来质疑我们的判断。”
实际上,即使没有沟通难的问题,惊人的接诊量也足够让人心力交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