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推己及人 以达极致观点

/ / 2015-10-25
药王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中论述了业医者的标准,“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药王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中论述了业医者的标准,“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心,深心凄怆……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段话对北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晓云来说,可谓是其近30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和精彩缩影。

  殚思竭虑 首创负压吸引技术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上多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进行治疗。一直以来,手术后常常采用鼻腔填塞的方法来进行创面止血并减少术后血肿的发生。但是鼻腔填塞有着诸多弊端,一方面会产生鼻腔及头部胀痛不适,另一方面会产生鼻腔粘膜的副损伤,从而影响术后睡眠和生活;而且取出过程中疼痛会更加剧烈,甚至造成再次出血,造成患者的精神创伤。许多患者因为恐惧术后的鼻腔填塞,拒绝进行手术治疗,而延误了疾病的诊治。

  为了减轻患者鼻中隔矫正术后的痛苦,国内外专家与学者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新方法,尝试使用不同的填塞材料,但是不管采用可吸收或是不可吸收的材料,都无法完全缓解填塞所引起的不适症状。

  2003年,王晓云自己也做了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当时用不可吸收的填塞材料填塞了48小时。这48个小时给他印象特别深刻,以往总听患者说术后难过,其实自己没什么概念。这次自己做手术才真切感觉到鼻腔填塞的痛苦。填塞物抽取大概3周后,鼻子才慢慢恢复通气。

  之后每一次为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填塞和取出填塞物时,王晓云都仿若重新感受到那切身的疼痛。王晓云认为,鼻中隔偏曲的矫正手术本是一个不复杂的手术,不应有如此痛苦和漫长的恢复期。几年来,他一直冥思苦想,不断探索解决方法。终于,在一次常规性头颈外科手术中使用负压吸引管做负压引流时,灵光闪现。王晓云独创的鼻中隔负压吸引技术,是用一根直径只有3毫米的无菌硅胶管替代了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的鼻腔填塞。

  负压吸引技术是头颈外科手术后常用的减少创面积血和积液的手段,王晓云将此技术改良后应用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不仅缓解了患者术后填塞物带来的各种不适,也减少了术后填塞物对鼻腔粘膜的损伤,显著缩短了恢复时间,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广受患者好评。据悉,采用负压吸引技术,术后20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拔掉硅胶管,患者在术后3-4天便可以基本恢复鼻子通气。

  目前的负压吸引技术在鼻中隔偏曲治疗中的使用已经日趋成熟,而技术的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王晓云一直在不停的探索和改良,殚思竭虑,不知下了多少功夫。

  首先,负压引流管直径的选用便大有文章。管腔太细容易引流不畅形成血栓;管腔太粗负压性好,但容易发生错位。经反复尝试和研究,王晓云找到最完美的管腔直径,最终采用直径为3毫米的硅胶管,既不易发生错位,又负压性好,不会堵塞产生血栓。除此之外,王晓云还根据患者术腔的长度,在负压管上取侧孔,在确保不漏气的情况下,对创伤部位的分泌物和渗出液体起到更好的引流作用。

  细微之处见真章,细微之处见风范。从新技术的钻研到日趋完善,非当事人无法体会其中的艰辛和苦楚。王晓云却只字未提,只希望这项技术能推广给更多耳鼻喉科医生,惠及更多患者。

  将心比心 不忘初心不负期盼

  人体面部神经复杂,感觉敏感,稍有不适便影响显著。耳鼻喉科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反应与其他科室相比往往更大。这使得耳鼻喉科成为医患纠纷的重灾区。而王晓云的患者却几乎全部对王晓云赞不绝口。“初见王晓云医生就感觉他和蔼可亲,对人非常友善,对病人就象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真的非常感谢。”“王晓云主任这样的大夫现在很少遇见了,医德太好了没的说,关键是技术也高,七、八年前我咽部溃疡,位置有点儿不好找,而王主任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了我的病灶,而且做各种检查的手法特别轻,即便是痛苦的检查也不觉得很难受。”……

  谈及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王晓云却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本职工作。他认为,医生的天职便是帮助患者。患者们总是带着热切的信任和希望来到医院,他不想辜负这每一份期盼。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