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国肝癌发病率“先降后升”吁加强母婴观点
中新网上海1月20日电 (记者 陈静)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且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中国每年新发肝癌患者人数众多。肝癌病因较多,且分布不均,这为肝癌的预防控制带来了挑战。
记者20日获悉,国际权威流行病学期刊《国际流行病学学刊》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陈兴栋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利用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和相关模型预测了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癌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研究结果显示,全球肝癌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与脂肪性肝炎的相关肝癌发病数上升将最快。中国肝癌发病数量“先下降后上升”。
为何出现这种“反弹”的现象?研究人员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乙肝感染的人群基数大以及人口的持续老龄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携带者的肝癌发病风险显著提高。研究人员发现中国的这种上升趋势仅在中老年群体中出现,而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则呈现出持续的下降趋势,这主要归因于中国新生儿全面的乙肝疫苗接种与青少年疫苗补种策略。
研究显示,至2030年,全球范围内肝癌发病率将达到每10万人中14.08人(14.08/10万)。根据肝癌在1990-2030年间的发病趋势,研究人员将195个国家或地区分为了5个大类:持续上升、持续下降、先上升后下降、先下降后上升、先上升后保持平稳。中国属于先下降后上升的类别:从2000-2010年间,中国肝癌发病率从27.5/10万降至23.0/10万;2010年至2018年,发病率又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本研究模型预测,如不加干预,中国肝癌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至2030年仍将维持逐步上升的趋势。
接受采访时,陈兴栋建议,中国应持续在新生儿中接种乙肝疫苗,加强母婴传播的阻断力度,并扩大相关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使更多人能够获得乙肝血清学检测并得到相应的抗病毒治疗。
据了解,研究团队此前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市,肝癌的发病率从1973年2020年,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不仅表明上海市早期为预防肝癌采取的“疫苗接种和母婴阻断”策略的有效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不同地区之间肝癌发病特征的异质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