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生世界的未来传媒

/ / 2015-10-25
2020 年6 月29 日,法国巴黎大皇宫,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庞贝》沉浸式体验展 人类正享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诸多...

2020 年6 月29 日,法国巴黎大皇宫,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庞贝》沉浸式体验展

人类正享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诸多便捷,它带给人们新鲜和乐趣。但对已知和未知的恐惧,也促使人们从多视角反思人机共生世界的幽暗和无奈。

《环球》杂志记者/吴美娜

“不是人间幻象生,何言妄想与心平。如今欲识真消息,一片虚空万古明。”

在近日由苇草智酷主办、(中国)信息社会50人论坛和数字资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界面:第四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上,人工智能(AI)诗人就一位嘉宾的演讲内容,作了这首题为《未来幻象》的七绝。围观者会心一笑之后,对看似“才华过人”的万能AI,也流露出愈来愈多思考和审视的目光。

本届大会的提示语充满了哲学的味道:世上有太多的事物,以边界区分彼此。世上有太多的事物,以边界关联彼此。兼具分合、贯通两端的特殊边界,就是界面。信息,是数字时代新的界面。符号、代码、算法,把来自大脑的想象力,注入到塑造万物的过程中。界面从此可以被编码表达。具有人工智慧的新界面,创造出繁衍生息的新空间……

AI时代加速升级,人机共生、虚实联动,面对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物种”——智能机器人、智能网等,多数人欲罢不能,爱上了这个“没有感情的杀手”。人机互为镜像,明天,我们将看到怎样的自己,人类又将怎样主宰现实的和虚拟的世界?

“新物种”加速成长

“我们人类正在制造一种新的物种,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完全不同于今天的思考,完全走向不一样的方向。”科幻达人、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感慨,人类正在制造未来的弗兰肯斯坦。她提到的,是科幻领域的第一部小说,主角同名,诞生于1818年,时值工业革命之后,当时的人们对科学充满幻想,觉得科学可以改变自己的一切。这可以说是在科幻中思考人与科技之间变化的开始。

“无论弗兰肯斯坦有过多少过失和失败,在精神世界有过怎样的矛盾和挣扎,都依然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现代普罗米修斯,其背后是生命信仰、永生和死亡的关系,弗兰肯斯坦遗言——我所失败的未来可能会由别人完成,体现了普罗米修斯精神。”著名经济学家、数字资产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说。

另有一个科幻片中的故事。一位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子女送给他一个机器人——弗兰克,一开始老人不愿意跟弗兰克交往,但弗兰克渐渐用自己的“感情”说服了他。弗兰克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虽然说话听上去总是没有感情,但在“他”“耐心”地日常提醒、劝告乃至“逼迫”下,老人越来越听“他”的话,最后两人形成了非常牢固的友谊,还一起偷东西。警察找到他们时,弗兰克说:“我是一个机器人,把我送进熔炉都是没有问题的。”

无疑,人类正享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诸多便捷,它带给人们新鲜和乐趣,抑或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的伙伴。但对已知和未知的恐惧,也促使人们从多视角反思人机共生世界的幽暗和无奈。美国科幻、科普大咖阿西莫夫1940年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命令与第一原则相矛盾)、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原则情况下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言犹在耳。

人的还是机的未来?

姬少亭认为,相对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这是不可阻挡的,在此基础之上,人类将重建世界,不过人类概念本身也在演化。“今天的世界是基于我们今天的认知所建立的,明天的人类不会用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建设世界,人的定义将会被改变。若干年之后的人类回望历史,会认为现在的我们是‘原始人’。被创造出来的生命——智能机器人,不需要低于造物主,绝不会是附属,未来他们是不会仰视我们的。”

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也认为,赛博格(科幻世界)正在成为我们生命的现实,正在进入人类社会,进入人类社会的自我改造。“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正在进行,我们好像已经忘记了或许应该去观察今天作为改造我们的生命,改造我们的身体、生活、社会的新技术革命,与昔日赛博格被构想、被预言、被书写、被想象的时候究竟有什么不同。”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