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要抓住“云演播”的机遇与挑战传媒

/ / 2015-10-25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包括戏曲在内的舞台艺术走上云端,探索、尝试新的演播模式与消费场景。牛年...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包括戏曲在内的舞台艺术走上云端,探索、尝试新的演播模式与消费场景。牛年新春,国家京剧院联手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以“云看戏、过大年”的“云演播”方式,尝试5G和4K超高清技术,为观众呈现了首个4K超高清版的《龙凤呈祥》。《龙凤呈祥》“云演播”所引起的持续关注与思考,已经成为新春以来戏曲艺术界最吸引人的话题。

▲ 《龙凤呈祥》“云演播”

传统戏曲艺术“舞台+剧场”的观演模式,决定了这个艺术门类的基本特征。云演播以“手机+电脑+投屏+头显”的线上观看、互动方式,则将掀起戏曲艺术呈现与传播媒介的全新变革。这样的技术变革将给戏曲带来什么?又会给戏曲从业者什么样的影响?技术发展从来都是双刃剑,戏曲艺术如何利用技术之优而规避技术之觞?如何抓住“云演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实践。

不妨以这次《龙凤呈祥》“云演播”案例来剖析。有过对比的观众会有感受,在博览会上,一盘水果通过新技术传输到4K、8K甚至更高清的电视屏幕上时,那种色彩与清晰度的效果,让你怀疑眼前的实物为何如此黯然失色!在《龙凤呈祥》这一次4K超高清的演播中,所呈现的画面质量,比1080P高清4倍、比蓝光高清16倍,把京剧艺术的精致绚烂展现充分;采用DTS:X编解码技术,通过杜比全景声呈现出三维动态声音效果,“连帽翅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超高清艺术质量,首先带给观众的是令人震撼的艺术享受。

“云演播”带来了戏曲观赏模式与消费场景的变革——剧场、演员、琴师等多视角、多屏同看。你可以欣赏于魁智、李胜素的表演,全程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你也可以观看琴师、鼓师的精湛技艺,让他们成为演出的焦点;当然,你也可以跟随镜头,以全景的视角,观看整个舞台,不必购买剧场中最昂贵的座位,每个观众都永远稳坐C位。

这也带来了“云演播”流程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由此而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不同。开启了付费模式,由演出方、制作方、播放方按比例分成;在众多平台上同时播出,相当于一场演出在多个剧场同时上演,覆盖更广的观众群。云导赏、云包厢、云打赏的互动交流与社交模式引入,尝试建立新的消费场景。最终,这一场初试牛刀的京剧演出,卖出了3万多张电子票,拥有了相当于剧场演出30次以上的购票观众人数,除此之外,全场景观看及宣传视频的观众数量则以千万计。观众享受到低票价,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众也同时看到了名角大腕的精彩演出,这样阵容的演出,十年二十年也不可能到达那么多城市。这些由技术带来的变革,对于未来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现在下定论也许还为时过早,但可与已经成熟的线上音乐会作个简单对比,从2012年线上演唱会试水,到2014年第一场线上付费音乐会,如今已成为音乐演唱会的常态,吸引了众多资本加入,成为有相当规模的文化产业形态,并在2020年疫情严重影响中逆势上扬。那么,随着包括戏曲艺术在内的“云演播”不断孕育成熟,会否成为下一个新的产业规模形态,值得期待。

可以说,这次云演播是一次传统艺术与技术时代的拥抱,它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互联网的直达性、便捷性,让京剧艺术有了可以走近每一个观众特别是Z时代的年轻观众的最大可能性。疫情倒逼,借助新技术、新观念、新实践才能使包括戏曲在内的剧场艺术真正转危为机,“关上一扇窗,打开一扇门”。

这当然不是说,“云演播”从此取代剧场艺术,而是一方面借由“云演播”拓展新的市场形态、产业形态,使得数字文化产品能够开拓更大市场,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云演播”拓展对不同社群、不同年龄观众的普及与推广,寻找、发现更多的戏曲观众,培养年轻观众,让更多观众重返戏曲剧场。特别是在未来环境发展不确定性增大的前提下,“云演播”与剧场双向发展对于戏曲而言是势在必行的。可以说,二者不是相互抵触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但要如何从理论上的论证变成实践中的现实,则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