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产品经理与系统结构设计浅谈传媒

/ / 2015-10-25
编辑导读:产品经理需要懂技术吗?这是一个永远有人在讨论,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而作为一个从技术转做产品的...

编辑导读:产品经理需要懂技术吗?这是一个永远有人在讨论,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而作为一个从技术转做产品的人,本文作者在工作中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感悟,比如技术型产品经理的定位是什么?产品经理对技术的了解程度如何划分?如何设计出一个架构合理的系统?本文对此展开分析,与你分享。

计算机专业+一年IOS前端开发转型产品,让我对技术的了解相较于一般的产品经理要多一些,平时也更多的承担技术强相关的系统方案设计工作,因此有一些我一直在不断反思,尝试给出更好答案的问题,比如:技术型产品经理的定位是什么?产品经理对技术的了解程度如何划分?如何设计出一个架构合理的系统?

本篇文章准备就这类问题尽量展开去讲,抛砖引玉。

一、技术型产品经理的定位

我对技术型产品经理的定位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及新技术的研究,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另一个是推动新技术的研究。

1.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

第一点强调的是什么呢?是扛需求、是推动业务落地的能力。所谓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核心要点是保证自己能够提出一个合理范围内的落地方案,既不畏首畏尾,让产品落了俗套,又不天马行空,完全不具备可行性。这才能叫可落地。

需求的来源有很多:竞品的新特性、领导的需求、自己的需求、合作方的需求等等,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自己的想法。能落地吗,谁该做什么?这是技术型产品经理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他应该具有对全链路的把控能力,前端、后台、总控、意图、解析、对话,每个部分该承担什么?改动量如何?任务该如何拆解?存在什么依赖关系?

技术型产品经理需要兼具从用户和技术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平衡技术实现与用户需求,把最初想法转化成真实可落地的实施方案,是技术型产品经理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关于这点,我有一条约束自己的标准,这里分享出来,即:问题是否到我为止?换言之,我能否有能力成为所有问题的最后责任人?交付到我这的问题,要么我解决,要么我找人解决,我对最终交付负责。

2. 推动新技术的研究

第二点强调的是:预见性和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作为产品经理,应当对整个业务的发展方向有正确的理解;作为技术型产品经理,应当对业务发展所需的技术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因为我们可做、能做、还没做的事情太多了,都要做吗?显然不是。事情有个轻重缓急,作为产品经理,推动技术研究朝着未来业务最需要的地方发展就是自己的职责。

这一点要求我们根据业务的发展方向,明确什么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去处理它们。否则等到所有的事情都重要且紧急之后,那每天的工作会变成到处救火,且犯错的概率也会由于缺乏深入思考的时间而大大提高。

举个真实例子,我八月份提过一个需求,九月份上线之前,有个业务方的新需求明确依赖我提过的这个需求,而且还非常着急。如果等接到需求我再开始筹备,至少要将他们的上线时间推迟半个月。

关于这点,我同样有一条约束自己的标准,虽然自己暂时还做不到,但这里也分享出来,即:别人是否有机会向我提出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是否能够总是比别人先发现问题,然后推动问题在真正产生负面影响之前解决。

二、产品经理对技术的了解层级

我曾给出一个三层的划分,用于描述产品经理对技术的了解层级:

第一层: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也即知道所谓的技术边界。不论是自己提需求,还是承接别人的需求,你都能肯定的做出『支持』或『目前还不支持』的判断。

第二层:知道什么好做,什么不好做。也即,当产品需求超出了目前系统的边界时,或者说某需求当下『不能做』时,你有能力给出一个权衡了产品需求与系统改动量的初步技术方案。能做到这一层的人,可以说是一个称职的技术型产品经理了,至少有能力跟技术人员进行高效的沟通。

第三层: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即,你知道系统中的每个模块的定位和意义,并有能力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协助技术人员、甚至引导技术人员完成对系统架构的优化与改造,使其在未来能够更好的满足业务发展对于技术的要求。

第三层比较抽象,这里做一下解释。当业务场景较为简单且有限时,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就是系统设计与业务严重耦合。实现一项业务功能的链路会很长,从头到尾涉及到很多模块,这块逻辑你做也可以,他做也可以,往往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符合直觉,看起来最直接的方案。但这样通常会造成模块间定位不清,逻辑分散的情况,当业务渐渐复杂起来,就不得不进行重构,否则就再难拓展。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