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爱的男生/女生,你们在大学里都干过什么超级搞笑的事情?传媒
师兄语气平缓、淡定:物理,只有物理才是真正的科学。文科嘛?就那么回事。兰子脸上有些挂不住,争辩道:社会科学总算是科学吧?师兄推了推金丝眼镜:“嗯,勉强吧。就算是科学,也不过是'软科学'。不信你去看看费曼的评论?”
我们这些人文的女生都讪讪的,整个聚会,就看师兄跟政治系和数学系的美女们讨论什么“薛定谔的猫”,“平行时空”,“时间能不能扭曲?” 师兄们连跟我们这些人搭话都觉得浪费时间,因为有人传出来说:这些师兄们觉得文科女生“没脑子”。
又一次被赤裸裸滴鄙视了,考上名牌大学之后,谁知道校园内部居然还有“鄙视链”?我自小喜欢诗词歌赋,初中高中迷恋小说,古今中外的小说都看。自以为阅读量大,见识广博。谁知道才刚刚进大学,新生欢迎会上,就被来了个“下马威”。
当时,对这一群物理系、电子工程系以及数学系的师兄们十分钦佩。据师姐们说,他们都是很牛的那种,高材生,在读博士。我仰望这些师兄,人家却根本看不起我们。还说,文科女生的确漂亮的多,不过讲话都是“一团浆糊,没啥逻辑。” 像我这种学外国文学的,连跟他说句话都不可能。所以,我决定花两年时间把一些著名的社科类书籍攻下来,以博师兄青眼。
阅读攻略其实也不难,一共四步。我先是列了一个书单,然后,制定了一个阅读计划,书单附在后面,先说我的阅读攻略吧。这个阅读的方法,大概花了两年时间实践、调整、修正,不断优化。后来,我转到社会科学领域继续深造,阅读专业书籍,基本都是按照这套方法来的。
第一步 略读跑去哲学系、社会学系还有政治系让他们推荐本专业最出名的3-5本书,听他们大致讲讲内容,然后回去略读。
这略读就是随意过一遍,包括封面、作者、此书的江湖地位,在专业领域之内有啥贡献。这一遍的目的是熟悉内容,毕竟我不是这个专业的。略读的速度其实很快,一周就能翻阅3-5本书。
第二步精读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明白的记下感悟,不明白的留着讨论。我通常使用思维导图把全书框架理清楚,然后知识点就容易记住。有时候会打乱全书结构,自己重新建立一个框架。
所谓的精读,其实需要3-5遍。有些书特别难懂,比如法国社会学家福柯的作品,还有海德格尔,就不易读,大概读了7遍左右,才有些滋味。精读的速度很慢,大约一周一本书的样子,坚持在一周之内把这本书反复读,来回读。
第三步 讨论这一步看似去社会学系和哲学系向同学请教,因为不明白的点挺多的,其实是融汇贯通自己阅读的内容。一番讨论、争辩下来,一本书的内容基本就过得七七八八了。这种讨论经常有些意外收获,有一次跟历史系的同学讨论《想象的共同体》,意外发现一些汉学家的观点挺有意思的。国外大学上课,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讲解答疑为辅,其实挺有道理的。
为了督促自己读书,毫不犹豫报名大专辩论赛,哎呀,被暴击无数次之后,思维和逻辑,包括阅读速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我们找话题练习辩论,需要读书,有时候就把一本书讨论来讨论去的。我那时明白,其实,专业书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吃得透。不明白,很多时候是因为读的次数少。
最后 写读书报告感觉把一本书吃透了之后,心里有了底,就想动笔写,因为我有写东西的习惯。先去网络搜索其他人的评论,对这本书的评价和看法,然后综合自己的所感所想写书评投稿,都是校刊或者自己的博客。一般博客写好了,会发给其他人要求批评指正。
有些人的评论虽然只有一句两句,还是挺出彩的。后来,有篇文章,被一家编辑看上了,联系我,让我修改,后来发了,学校还奖励我1000块呢。其他人笑: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言不虚啊。
有些人不写,但是教给其他人,其实,也是也是一种办法。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做:输出,跟我写书评或者博客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最后总结:如何有效地阅读社科类书籍?大概就是这么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