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工具”到“大生意”,AI 招聘是怎么一步步圈粉的?传媒
编辑导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AI 威胁论、失业潮的说法一时甚嚣尘上。但是在招聘领域,AI+招聘赛道,就让人们看到了从繁杂机械的事务中被释放出来,转向高价值、满意度和创造性工作的可能。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与你分享。
2018年,李开复在新书《AI·未来》里写道:
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完成不属于人类专有的各种重复性工作。
一开始人们被前半句惊到,AI 威胁论、失业潮的说法一时甚嚣尘上。
而3年后,着眼于AI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很多人已经将目光转向后半句。
在这其中,商用程度高,市场表现良好的AI+招聘赛道,就让人们看到了从繁杂机械的事务中被释放出来,转向高价值、满意度和创造性工作的可能。
这一新技术目前在招聘领域有哪些新的应用和成果?这个新兴市场是如何颠覆传统的百亿招聘市场,做到细分赛道就能撑起百亿更大的体量的?重新定义招聘的同时,又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一、AI+招聘:从“小便利”到“大生意”
说到AI+招聘,我们绕不开一位早期玩家——IBM。
作为国际人工智能界的头部企业,IBM在医疗、教育、投资、企服等领域都有布局。但深入挖掘其最初布局AI 招聘的动机,看起来有些像“临危受命”。
据IBM人力资源负责人透露,早前,公司每次启动招聘,平均每天能收到7000 份简历。光简历筛选、面试,就够部门人忙的。
另外,有人看到招聘JD后有事咨询,工作人员忙不过来,很难一一回复,还让不少人因此放弃了职位申请……
为了避开以往招聘的痛,IBM基于自家的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开发了一款聊天机器人——求职者助理(即Watson Candidate Assistant)。
上线后,这个聪明又随叫随到的聊天机器人,代替HR成了最忙的人。
它能以秒速处理和回复信息,总处理量是人工的10倍以上。搭载它的招聘网站,职位申请量比静态网站高出24%,净推荐值增加1倍。
除了给求职者答疑解惑,它还能服务内部员工,仅当年就帮人力资源部门省了1.07亿美元。
随着应用逐渐成熟,IBM决定将这款聊天机器人投入商用,服务更多人,目前市场上还能看到它的身影。
虽然招聘聊天机器人只是整个链条上微不足道的一环,但据国际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预测:
全球聊天机器人市场将从2020年的29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105亿美元。
从给招聘官带来的小便利,到百亿美元的大生意,AI对招聘环节的赋能,带来的价值,显然也出乎IBM自己当初的预料。
二、AI对招聘流程、智能分工的重塑
当然,AI+招聘所带来的便利,远不止这些。
其中,AI 招聘+RPA重塑了整个流程的职能分工,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本,将这个市场推向另一个高度。
做过招聘的人,可能对简历的下载、扫描、去重、筛选、整理等重复性操作,感到心累。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美国有家创业公司UiPath,想到了模仿人类行为,优化和重塑工作流程。为此,他们推出了一套流程自动化工具,帮招聘官自动完成简历下载、提取、筛选、评估、分析等操作。
此外他们还将很多日常业务,如设计、绩效分析、值守客服等流程和管理自动化。不过短短几年时间,UiPath就成了炙手可热的明星软件公司,目前估值350亿美元。
参考《Glob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Software Market, Forecast to 2025》,作者自行绘制
国外市场的大热,推动国内大批招聘业务自动化产品的兴起,目前业务维度基本已涵盖整个招聘流程。
比如面试邀约。以前约面试,基本靠人工。随着深度学习、迁移学习不断深化,外呼招聘机器人进入了HR的视线,而且“情商”越来越高,模仿真人对话毫无障碍,甚至能做到“以假乱真”。
再比如AI面试。通过语音识别、语音转化,虚拟面试官可以做到同一时间面试万千人次,而且多语种可选。
通过预置题库,基于面试对象、职位、职级进行针对性问答,HR不用再重复发问。
应聘者可以在线编程、在线笔试,自动评分和反馈。
面试过程中,系统还能根据实际招聘诉求,对候选人的颜值、口语表达、知识技能匹配、价值观等进行自动、智能化评分。评分结果和真人招聘官的评分匹配度高达70%以上,甚至更高。
这些在以前都很难想象,但眼下正一一变成现实。
去年受疫情影响,线下招聘受阻,异地协作难,看起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招聘,在AI+在线视频面试的加持下,依然如期高质量完成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