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边缘计算: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有无限的市场潜能传媒
一个属于边缘计算的大时代,正在呼啸而来。随着云计算模式的逐渐成熟,从云到边缘的统一布局,就开始了不断演进的步伐。
在云计算初期,很多人认为,终端的价值已经走到极限,通过网络所有的数据都会传输到云端处理和计算,再传回到用户的终端。可事实的发展却有些出乎意料,很多应用场景,对延时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完全依赖云,势必会让效率降低。
最典型的如智能汽车等应用场景,无法做到数据传输到云端处理后再做出判断,而是需要让大量的实时数据,在边缘侧进行预先处理,这就是边缘计算的价值。
浪潮边缘计算事业部总经理孙波表示,“早在2017年,浪潮就预见到边缘计算的机会,并开始布局边缘计算的产品,到2020年时机成熟后,浪潮成立了边缘计算事业部,全面投入到边缘计算的发展中来。”
云边协同,是边缘计算的市场潜能
事实上边缘计算蕴含的市场规模远比现在看到的要大得多。
Gartner在2019年的一项报告中有这样一项预测:2019年的企业数据有80%运行在本地、19%运行在公有云上,仅有1%运行在边缘。而到2025年,这个数据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仅有30%的数据还会运行在本地,运行于公有云的数据会增长到40%,而将有30%的数据会运行在边缘。
即便不考虑到数据本身的增量,仅从占比来看,边缘运行的数据也有至少30倍的增幅。这意味着什么?一个规模接近于公有云市场的巨大机遇,在向边缘计算招手。
实际上,边缘计算最早在2003年提出,甚至比2006年AWS推出公有云更早。但最初我们谈边缘计算通常在网络的层面去谈,直到公有云的成熟与发展,真正属于边缘计算的机会才姗姗来迟。
因为越来越多的应用跑在了云端,同时5G带来了数据量的大爆炸,很多具体的应用场景,对延时的要求会变得非常严格,这就需要边云协同的新模式,进而促进了边缘计算的发展。反之,边缘侧的需求增长也会拉动云侧的需求增长,云边协同实则带动了IT产业进入新一波增长期。
孙波也表示,边云协同会带来的一些新的挑战和新的技术趋势。“边缘设备的增加会带来边缘数据的增加,所以在边缘数据做处理的需求也会同步增长,这要求我们低时延和高带宽的网络下把云边协同打通。”
而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向,则是边缘计算带来了数据决策权的重新分配。数据的决策正在从数据中心向边缘侧迁移,按照浪潮的预测,未来云端会负责20%的整合数据决策,端侧将占到20%,而边侧的决策占将高达60%。例如在智慧交通的场景中,每一个红绿灯可以基于交通路口信息做出自己的决策,而整条路的数据整合起来的决策则会在云端做出。
除此之外,智慧应用的不断演进,也在推动边缘计算的需求,如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应用的快速发展都是边缘计算市场爆发的前兆。
如何踩上边缘计算的时代节奏?
面对边缘计算澎湃的市场需求,聚焦于计算领域的浪潮,其实早有预先布局。2017年起,浪潮就投入研发边缘计算服务器,并将其分别放在几个不同的产品部门进行培育。
这几年的提前试水,让浪潮意识到边缘计算的挑战远比想象更为艰巨,如孙波所说,“尽管很多项目都可以称之为边缘计算,但其实每个客户的具体场景都是千差万别的,几乎没有一模一样的需求,每一个场景都需要对产品部署和解决方案进行定制。”
的确,数据中心产品已经形成了统一标准的生态,而边缘计算尚处于市场培育期,不仅市场上的玩家多种多样,百花齐放,边缘计算的产品也千差万别,兼容性较低。
正是看到了边缘计算的现状,浪潮决定成立边缘计算事业部,并集中投入资源,力求通过强有力的产品线布局,深入具体的场景需求,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以此来推动边缘计算市场的健康发展。
知易行难,只有到具体的项目中,才看得到客户的痛点,孙波说,“在某个厂区运营的项目,需要进行大量的视频流实时推理,因为客户对功耗和噪声的高要求,就没有办法使用通用服务器来实现,这就形成了对边缘节点的需求。而在一些复杂的环境中,如油井、工厂、交通,具体场景不一样,即便是同样的产品,客户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因此,浪潮建立了丰富的产品线布局,包括边缘微中心、边缘服务器、便携AI服务器、边缘微服务器几大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