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引热议:国内的低端快餐,为什么被外国人跪舔?传媒

/ / 2015-10-25
作为一个浙江人,沙县小吃是我的童年回忆。 每次赶时间,我都会毫不犹豫选择沙县小吃,不仅因为每个街区都有店...

作为一个浙江人,沙县小吃是我的童年回忆。

每次赶时间,我都会毫不犹豫选择沙县小吃,不仅因为每个街区都有店面,口味相差也不大;更是因为上菜快,一罐汤、一份炒粉、一笼蒸饺,十分钟之内解决战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老板会亲切地隔着玻璃门大吼加多少辣、要不要葱;老板娘则在前台守着大蒸笼,慢悠悠包着芋饺。

就像在亲戚家吃饭,没有高档的菜品,没有容光焕发的店内装修,也没有殷勤的服务员,但就是很安心,让人欲罢不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沙县是福建省西北部的一个小县城,从东晋设立至今,已经有1600年的发展历史了。因为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曾经是闽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被称作“金沙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沙县境内的居民,其实是中原古代汉族的后裔,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大规模南迁至此。所以沙县的很多小吃依然保持着古代汉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甚至与古籍里的记载能相互印证。

例如“沙县板鸭”的传统做法,和《周礼》和《礼记》中“把桂和姜切碎撒在肉上,用盐腌渍,最后晒干或烤干”的记录吻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沙县人制作豆腐,会用隔夜的老浆水“点浆”,而不像其他地方用石膏或盐卤。这一做法与豆腐的发源地——安徽淮南八公山的做法一致。

如今,沙县小吃有39个小吃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沙县小吃制作工艺也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晓这些再吃沙县小吃,每一口都蕴含了悠久的历史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常品常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沙县小吃表面看上去平平无奇,诞生的故事却非常魔幻。

上世纪80年代,沙县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旧城改造运动,因为建造房屋需要大量资金,普通家庭难以承担,于是建国后消失多年的“标会”卷土重来。

▲1981年建设中的沙县

所谓标会,是早年间福建地区的一种民间集资方式,从标会借钱叫做“叫标”,比银行更加便捷,而出于血缘和地缘的“优惠”,需要支付的利息也更少。

90年代,一个叫邓世奇的人开了两家店铺,为赚取一点利息,他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不少钱投入标会。

▲邓世奇

几年后店铺扩大经营,他便“叫标”,从标会里借钱。然而叫标后数日内,邓世奇参加的29个标会的会长纷纷携款潜逃,不仅借不出钱,之前投进去的钱也要不回来。

就这样,在当地兴起赌博的几年内,标会崩溃了。邓世奇卖了店铺仍背负着十多万外债,无奈之下,只能外逃躲债。

邓世奇夫妇带着鸳鸯锅和木槌逃到了厦门,初来乍到,举目无亲,最先想到的谋生方法就是开沙县小吃店。他们用塑料布支起棚子,点两个火炉,卖扁肉、拌面和茶叶蛋,每天能够进账三四百元。

当时恰逢餐饮市场的空白,1994年全国有近12亿人,餐饮企业却只有四万多家,粗略计算,每家饭馆要为25000多人提供餐饮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中国底层人民从政治热情中转身,投入了经商发财的洪流。这些迁徙者成为沙县小吃的主力消费人群,与沙县小吃“价廉味美、服务百姓”的下沉定位为一拍即合,相互供养。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结成社会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