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coin网络首次跨越基线,存储交易激励即将来临!传媒
本文包含Filecoin x BlockScience (https://block.science)联合研究的一则有关Filecoin达成一大里程碑的更新。此更新首次由Blockscience在此发布,您可点击此处查看原文(https://medium.com/block-science/sustainability-goal-achieved-filecoin-network-crosses-baseline-target-cec13a3ed8f)。
Filecoin网络基线首次突破基线目标!这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Filecoin网络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转变。突破基线发生于2021年4月2日05:00 UTC,以网络有效时间计算则是2020年12月21日00:00 UTC,网络有效时间是达成基线铸造重要性的关键之一。
图1:网络算力突破基线
在这一时刻,以原始字节计算的Filecoin存储算力即网络总存储容量达到了3898.8 PiB:当下的精确基线函数值。
突破基线带来的一个结果是,随着基线铸造不断饱和,Filecoin网络现正全速分配已释放的区块奖励!
这意味着系统中的加密经济迈进下一时期,网络的目标从进行容量建设过渡为成为可扩展的链。
进入新时期对于Filecoin的未来有何意义,对此我们会撰写两份报告。第一份报告将阐述这一过渡的重要性,并提供近期发展预测。第二份报告将关注技术特征,从数据和模型角度探讨基准铸造的影响。
所有的可视化效果和预测都是基于公开的Filecoin数据,可在此处查询互动笔记(https://blockscience.github.io/filecoin-metrics/notebooks/baseline_crossing.html)。
为何突破基线意义重大
第一阶段“容量建设”时期(见下文图2)的重点在于创造健康的生态。这需要运用科学的Filecoin加密经济“首要原则”,通过激励存储供应快速增长,有效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也就是“容量供应依赖容量需求,而容量需求又依赖容量供应”问题。
有了足够的存储供应,存储提供者和用户都投入到了生态中并收获了附加值。加密经济激励机制便开始向第二阶段的中期愿景靠拢,“鸡和蛋”问题已经解决,面向未来,效率最大化成为新态度。存储供应的“临界点”便是Filecoin存储算力超过网络基线之时——这一过渡已经完成!
图2:Filecoin经济各阶段(更多详情见铸币模型(https://https//spec.filecoin.io/systems/filecoin_token/minting_model/))
新阶段的运行机制与之前完全不同。从现在开始,网络规则会鼓励在证明和检索行为中更高效的经营者。此外,存储交易订单市场会成为参与度直接激励机制中的重要考量。
也就是说,激励目标已经从粗放的容量建设转向建设与供需相匹配、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容量。
图2中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最终转变需要所有Filecoin参与者同心协力,进一步提高网络的效用。在这一阶段,Fielcoin会成为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实用网络,庞大的参与者社区会抱着长远的眼光,巩固网络的生产力和效力。
网络基线是什么?
Filecoin有独一无二的区块链经济模型,铸币方式融合了简单铸造和创新的基准铸造。简单铸造是加密货币生态圈常用的标准指数形式,基准铸造则有一个会变动和增长的目标,根据现有网络容量分配奖励。
这两种铸币机制,一种独立于网络容量,另一种依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二者结合让Filecoin的激励方式得以适应各种场景,包括理想和非理想状况。理想状况下,网络按照计划运行,增长会进一步促进增长,因为基准铸造机制下增长能更快解锁铸币机会。如果系统遭受意外冲击,比如突然的容量约束,简单铸造机制则能提供可靠的铸币支持,让参与者“渡过难关”,抵消并缓解短期波动的影响,通过上线新存储让系统顺利有效地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基准铸造会储备部分在活跃度低时释放的Filecoin,这样网络参与者不会在活跃度恢复后失去动力。同时,简单铸造也增加了抗脆弱性,它能给予矿工经济激励,让他们在低迷时期继续经营。
用数据来说,分配给存储挖矿的Filecoin中,30%(3.3亿枚FIL)通过简单铸造分发,70%(7.7亿枚FIL)通过基准铸造分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绝对份额会随着时间变化。不过,由于基准铸造的动态特性,通过简单铸造分发的份额永远高于基准铸造分发的份额。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分发数量本身也可能改变,因为存在一份包含3亿枚FIL的储备金,社区将会通过Filecoin改进提案(FIPs)决定其去向。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两种铸币方式累积奖励换算成Filecoin的情况。
图3:区块奖励累积情况
近期值得期待的事
基准铸造的一个好处是当网络容量超过基线目标后,网络便有了可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