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近期连发6篇高水平文章,在相关领域取得新进展传媒
撰稿 | 不语
编排 | 鱼儿自己
校对 | Later
植物保护学院吴益东教授团队破译甜菜夜蛾P450介导阿维菌素抗性新机制害虫抗药性是农业生产的全球性制约因素之一,快速鉴定抗药性基因对于抗性害虫种群的监测和治理至关重要。细胞色素P450是昆虫体内一类重要解毒代谢酶,昆虫能够过量表达一个或多个P450解毒酶对杀虫剂产生抗性。每种昆虫具有100个左右的P450基因,因此P450抗性基因的鉴定和抗药性机制解析极具挑战性。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吴益东教授团队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上发表题为Genome mapping coupled with CRISPR gene editing reveals a P450 gene confers avermectin resistance in the beet armyworm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研究构建了首个高质量染色体水平的甜菜夜蛾参考基因组,通过基因图位克隆、基因编辑和体外功能表达等多种手段揭示了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通过单个氨基酸突变对阿维菌素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新机制。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系统生态学课题组揭示气候变化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新机制气候变暖和臭氧(O3)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显著影响植物生长与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但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气候变暖通常会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加有机物分解,而高O3浓度会破坏植物气孔功能,减少植物光合作用,且迫使植物利用部分光合作用产物用于修复臭氧损害的细胞组织。因此,一般推测温度和O3浓度同时升高可能在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同时减少光合产物向地下分配,从而限制陆地生态系统作为碳库的能力。然而,直接的实验证据甚少,相关的生态学机制更不清楚。
近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美国农业部和海南大学等单位合作,首次发现气候变暖和臭氧浓度升高通过改变根系性状及其共生真菌(即丛枝菌根真菌,AMF)的组成,激发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碳,该成果于7月9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资环学院生态系统生态学课题组仇云鹏博士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动物科技学院孙少琛教授研究团队揭示小G蛋白(单体GTP酶)RAB家族对卵母细胞成熟以及精子发生过程的重要功能近日,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孙少琛教授团队在生殖生物学科顶级学术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5年影响因子18.96,学科排名1/83)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multiple roles of RAB GTPases in female and male meiosis的综述论文,全面概括和阐述了小G蛋白(单体GTP酶)RAB家族对卵母细胞成熟以及精子发生过程的重要功能。动物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单蒙蒙为该文第一作者,孙少琛教授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哺乳动物细胞内含有多种RAB家族蛋白,其位于细胞质中,通过结合GDP失活,结合GTP激活。RAB家族成员主要参与促进和调节运输小泡的停泊和融合,起到分子开关作用。此外,RAB家族蛋白还被发现位于细胞膜、内膜和运输小泡膜上,主要调节SNAREs复合体的形成。
RAB家族蛋白还能协同众多效应因子,参与运输小泡的聚集和靠近靶膜。另有研究表明,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母体胎盘界面的囊泡运输出现异常,RAB蛋白表达发生显著变化,这也表明了RABs蛋白对于哺乳动物生殖生理的重要调控作用。
园艺学院陈劲枫教授团队在甜瓜属染色体进化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由复杂的染色体重排驱动的核型动态构成了进化遗传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比较基因组学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系统发育学的进化框架,从而重建形成当今植物核型的进化事件。这个进化框架无疑可以成为揭开物种起源和驯化之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