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传媒

/ / 2015-10-25
 银色的罐子装着我国嫦娥五号从月球上取回来的宝贵的月球样品,12月19日早上,在国家航天局,它第一次公开亮相...

银色的罐子装着我国嫦娥五号从月球上取回来的宝贵的月球样品,12月19日早上,在国家航天局,它第一次公开亮相,并且得出了最终的重量:1731克。这也意味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开序幕。为了取回这1731克月球样品,嫦娥五号在23个昼夜完成了1次对接、6次分离,两种方式采样、5次样品转移,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这场接力跑,环环相连、丝丝入扣,惊心动魄,每一棒都充满风险和挑战。

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

这是嫦娥五号23天旅程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之一,此时距离嫦娥五号回到地球还有11天,探测器还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轨道上。

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

此前,通过地面导引,取样完毕的上升器和一直绕月飞行等待的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两两配对成功。轨返组合体接下来要抱住上升器,把封装完毕的采样罐取下来后,装进自己的肚子里。

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

交会对接时,如果轨道器没能抓住上升器,宝贵的月壤可能会永远留在太空。

这样一个事关任务成败的人类首次动作,地面一旦发送指令,接下来的都是由探测器自主完成。

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

12月6日5时12分,对接开始。所有人都紧紧盯着大屏幕上的画面,当看到探测器抱爪一把抱住了上升器,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也忍不住比划起来。直到把三个杆都抱在怀里了,她才放下了一半的心。

张玉花悬着的另一半心,等的是样品转移的那一刻。

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

作为一个老航天人,张玉花曾经在载人航天系统工作了十多年,从2006年开始参与到探月工程。到了嫦娥五号项目,她的团队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的设计贡献了许多智慧。

样品转移预定动作时间已经到了,但监视相机却没能看到转移样品伸出的棘爪,张玉花忍不住站了起来,跑到前排负责工程测量的人员身边。

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

然而就在这时,为了确保对接顺利,地面暂停了对探测器姿态控制,探测器上的天线不能保证一直对准地球,最关键的画面无法实时出现在大屏幕上,张玉花只能靠着电脑屏幕上监测的实时数据观察整个转移过程,当图像再次恢复时,样品已经完成了转移,返回舱的舱门已经缓缓转动,开始最后的封装。

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

在太空实现人类首次月壤样品的交接实属不易,而中国航天器首次月面取土的过程同样一波三折。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彭兢说:“月球表面上看着比较松软,但是下面如果是岩石,对于采样来说会比较困难。一部分要看运气,上天以后如果那一块确确实实是一整块岩石,那神仙也没有办法了。”

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

嫦娥五号发射前,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的这句玩笑话点出了事关这次探月取土究竟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因素:落月点的月面情况。而这恰好也是此次任务最难控制的因素之一。12月1日晚上,当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开始减速降落时,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探测器摄像头传回的月面影像。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采样封装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郑燕红说:“从落下去的地形来看,相对来说区域比较平坦。但是也有遗憾的地方,中间有一块石头挺大的,这块石头差一点就有半米长,看着不太大,但实际上还是蛮大的。”

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

为了减少降落点地形可能对采样工作带来的影响,早在嫦娥五号探测器方案设计阶段,就明确了要在月面采样开始前根据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先进行3D建模,在地面模拟出相似的月球采样场景,通过机器验证后,再开始采样。郑燕红负责的就是这个工作,让他担心的是,这块石头,正好就在实施月表取样的机械臂正下方。

郑燕红说:“担心在土壤下面有掩埋在下面的岩石,会造成一些卡滞,这是在我们做图像或者地形构建的过程中难以发现的。”

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