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面前作,别人面前乖,娃哪来的两副面孔?儿童

/ / 2015-10-25
原标题:父母面前作,别人面前乖,娃哪来的两副面孔? 孩子一天在家都特别乖,可只要妈妈一下班,孩子就开始作...

原标题:父母面前作,别人面前乖,娃哪来的两副面孔?

孩子一天在家都特别乖,可只要妈妈一下班,孩子就开始作。比如:

吃、喝、、撒、睡必须找爹妈,稍微不顺意,就大哭;

讲个睡前故事,还非得坐在妈妈的怀里;

玩个游戏,还必须爸爸在旁边看着;

甚至连爹妈上个厕所,孩子都要在门口等着;

……

家里的老人都说,这是妈妈给惯的!白天老人带,可好着呢。

真的是这样吗?“见妈就撒欢”的娃,到底在想啥?如何能让孩子更好地跟我们合作?果仁妈今天的文就来具体聊聊。

1

在父母面前更容易“放肆”,

是因为孩子觉得安全!

父母陪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反而“不听话”,这主要和孩子发展的阶段,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方面息息相关。

孩子正在经历“个体化分离时期”的矛盾时期

孩子的独立,必须要经历从对成人的依赖和照料,到逐渐与父母分离的过程。

自我发展心理学家玛格丽特·S·马勒曾经提出:幼儿6个月~24个月这段时间,是个体分离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育快速,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不同的两个不同的个体。

这种意识让他们陷入既渴望和父母依恋,又想要去更宽阔的世界探索的矛盾。

具体来说,这个时期分为3个阶段:

6~10个月

个体分离的孵化,分清父母和陌生人

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出现“照养人偏爱”,也就是说谁带宝宝更多,他就更多的去依恋这个人。

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宝宝开始能够分清父母和陌生人。他们会出现“陌生人焦虑”,如果有陌生的人接近,他可能会表现出焦虑和哭泣。

10~16个月

个体分离的实践,积极向外探索又渴望父母陪伴

随着大动作肌肉的发展,开始学会爬行和走路的孩子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开始更自主地向广阔的世界探索了。

但与此同时,他们极度渴望父母的陪伴,这就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我想用自己小小的身体去探索这个美丽宽广的世界,但是我又特别想要呆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渴望独立又渴望亲密的矛盾,让宝宝焦虑不安。

这时,他们的焦虑可能会在父母出现的时,通过“黏人”、“撒娇”、“求抱抱”等方式表达出来,以此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

16~24个月

个体分离的整合,逐渐学习短暂的独自玩耍

在孩子一岁半到两岁这段时间,孩子有了更多的生活经验了。他们开始一点一点地走向世界,比一岁前要变得更加独立。如果前面有比较好的铺垫和亲子关系,孩子可以自己一个人短暂的玩一会。

对父母求关注,是一种积极的“依恋反馈”和无条件信任

在了解孩子这些特殊时期后,我们就更不必为小宝宝在父母身边的时候“不好带”而感到烦恼了。因为这可能是一种积极的依恋信号。

依恋理论的鼻祖安斯沃斯认为,父母离开后,孩子对父母的“求关注”是一种积极的依恋反馈。父母就像是一个安全的堡垒,无论在哪里,只要有这个堡垒在,他们就感觉到安全。这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必须通道,是对是孩子对周围世界和自我资本信任感的一种基本体现。

美国儿科百科中也曾经指出: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