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语言问题错失名校,幼升小时宝宝会遇到这儿童
原标题:因为语言问题错失名校,幼升小时宝宝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谁也无法回避
6岁的孩子说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发音不准,谁也听不清,能上小学吗?处于幼升小的关键期,孩子有语言障碍真是个大问题,
有家长大吐苦水,有些学校要求提前考核,自己的孩子就是因为语言能力问题,被淘汰了。一篇小短文,孩子通读都很难做到,把“红旗”念成“红姨”,“学校”念成“学要"。现场其他家长听着都乐出声来,确实很尴尬。
面试老师也是婉言相劝,说孩子不仅是发音不准的问题,在语言理解方面,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等,都比同龄人测试结果低。这样的语言能力,将来很难跟得上学习进度。
除了发音问题,其实语言理解和表达才是大问题正是幼升小的起步阶段,就碰到这么大的门槛,家长确实有些失职,很多时候,大家都过多重视智力培养,特长开发,却往往忽略了语言这种小事情,很多精力都花费在其他方面,错过了语言问题的纠正。
一些家长原来以为,只是有1-2个音不准,觉得并不会影响孩子智力发展,认为孩子将来会自己好起来的。可见,在语言障碍的认知上,大家存在不同的观念,甚至还有不同的误区。过多地关注孩子发音问题,以及词汇量多少,这是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他们很少深度考虑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同步发展。
根据康复案例来看,很多在6岁时还发音不准的孩子,出现语言表达,语言发育落后的几率比正常孩子要高,尤其是进入小学后,学习生活规律改变带来的压力,普通教育环境的影响等等,都会把孩子语言的问题暴露无疑,并且因为语言能力拖后腿,都会遇到各种学习困难。
如果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可能是这几个关键期做的不够好为啥有的宝宝看着就聪明,因为他们嘴巴特别甜,善于表达,理解能力突出,能够迅速地领会别人的意图,思维能力跟得上成年人的脚步,因此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其实仅仅就语言逻辑思维方面看,就已经超出同龄人了。
为啥有的些孩子明明智商不差,却笨嘴拙舌,语言沟通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是因为发音问题,有些是因为语言组织问题,总之,这样的孩子经常会被误认为智商不足。
如果到了即将升入小学的年龄,孩子的语言能力差,那么一定是之前很多语言的发展期做的不够好:
1、0-1岁语音敏感期,满月后的宝宝,总是用哭不停,4个月后就开始能够模仿发声,6个月时大部分孩子能够模仿父母的声音,9个月时会对应对一些父母的指令,12月左右都会开口讲话,在这个阶段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忽略了语言信息的输入,宝宝听不懂才要大量的听,语音、语调、节奏、语韵等,都是重要的感知符号。
2、2-3岁语言启蒙期。过了2岁,宝宝的自主意识加强,通过认知的发展,学会很多语言表达方式,但是记忆力还是比较简单、机械,这个阶段的家庭语言环境非常重要,父母要扩展对话内容和深度,而且还要大量的重复说,让宝宝加深记忆和理解。
3、3-6岁,过了3岁后,宝宝的语言学习模式进入质变,再也不能用以前那些简单的方式了,父母要给予情感方面的理解,尊重内心感受,孩子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他们的语言表达也更加丰富,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性格。这个时期的语言能力培养要进行听、说、读、写、记忆、思维等多方面的引导。
语言发育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温床接触过很多语言能力落后的孩子,我们发现,除了先天性的因素,以及器质性原因导致的语言发育问题,多数都与家庭抚养环境有关,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差的孩子,要么缺少父母早期的陪伴,要么父母性格沉默寡言,要么家庭关系不睦。
父母与孩子共情模式越淡薄,同理心越冷漠,意味着彼此沟通交流越少,这样的结果一定是,孩子不善言辞,不善表达,即使开口说话,也显得没有内容,没有深度,缺乏深度思考。在这样的孩子心里,语言从来不是吐露心声的第一诉求。
相反,很多能言善辩,伶牙俐齿的孩子,其背后一定有热闹的家庭,幽默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从语言模仿、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父母一定给足了“养分”,甚至在思维方面早早地就超前发展了,这样的孩子将来根本就不用刻意培养,一旦打开了语言能力的大门,他们会一直飞速奔跑,远远的把同龄人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