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很火,但请你不要学这些!儿童
原标题:李玫瑾教授很火,但请你不要学这些!
我的妈妈喜欢给我发一些资料,养生的,育儿的,养生确实是想让我活得长一点,照顾家人好一点。妈妈知道我在做育儿心理方面工作,所以发一些育儿方面的“大家视频“,为的是让我借鉴。妈妈非常爱发李玫瑾教授的视频,每次发完了,还附上一些激动的心情:小心不要这样……千万不要这样……宁可xxx也不要xxx等等。每次我翻开妈妈的这些信息,心里面都是有些恐慌和抵触的。
我自己作为一个育儿心理老师和家庭治疗师,不太喜欢听李教授的演讲,原因有以下:
01.
强化你的恐惧
大家可以翻一翻,李教授的演讲几乎每一次的最开始,都会以恶性案例开场,让松散的现场一下子聚焦到李教授那里。作为讲课的效果,看着非常好,大家都在大眼瞪小眼的使劲盯着讲课内容。我想主办方一定会希望这样的效果。但这效果是怎样做成的?
这是被吓的啊!
大家听着这一起起的恶性案例,唯恐发生在自己身上,赶紧要听一下关键的地方,为了避开这一灾殃。大家马上好像有了很强的动力,对于自己的孩子的养育变得特别的上心。
我作为儿童治疗师,平时其实非常头疼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最开始我还是很羡慕李教授可以把父母指挥得这么听话的。但我问了一下自己,要不要也这样,利用父母的恐惧,并强化它?我——不要!
因为,为了增加父母育儿的动力,可以让本身就存在的“危险”显化,而不是强化!什么是显化?就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必将发生的结果。比如孩子在家里被忽视,其结果就是孩子不被看见,不感觉被爱。
如果非常严重的,时间早,又时间长,会导致损伤智力。如果再加上自身和环境因素,也许会有很恶略的后果,比如青春期自杀,谋害其他人。我后面的部分就是在强化后果!他不一定会发生,会受到很多因素决定的!
我们的爸爸妈妈内心焦虑已经够多的了,这些对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已经快超载了,已经有很多都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了。爱的出发点不是恐慌,是祝福,陪伴和深深地相信!培养和强化父母们身体里的爱才是作为专家该做的!
如果再给父母加更多恐慌,看上去他们是有动力了,但副作用很大,其副作用就是:
a.这种焦虑必定会传递给孩子
b.毫无幸福感的教育模式
c.铸就和鼓励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为了不让他xxx,我采取这样的行为)
02.
教育,不要只注重行为和对策
听了一些李教授的建议后,你会对他的一些“绝招”征服。
例如:“恩威并施”:3岁之前有恩于孩子,3岁以后才能对他有控制力。
例如:青春期孩子如果任性了,就要进行克制训练。“将孩子带回家,任由孩子哭闹,笑眯眯的看着他”“当孩子认为哭闹没用,渐渐放弃,甚至等待孩子祈求你的时候,跟他说,我还是爱你的”
乍一看,你会觉得这些“方法”很有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也可以达到目的,但想跟父母们说的是:我们的孩子不是机器人, 如果只从行为层面去应对,你的孩子只是被训练成这样的行为模式,就像前阵子被哭声免疫训练“杀死”的婴儿,孩子内心里充满了绝望,充满了孤独感。孩子们挣扎着为了让父母看见的愿望还是落空了!他们没有被父母看见的机会,他们内心的孤独和绝望也许可以扩展到他的整个人生,那就是,“我的父母都不愿意看见我,理解我,这世界上我不相信会再有什么人愿意和我联结,愿意接纳和包容我,我只有不带生命力的活着,”又或者在他们的生命里,一旦发现有这样的“被爱”会义无反顾的付出任何代价。而这时候,孩子们带着内心的孤独,却听到了父母说爱他,如果孩子相信了,孩子感受到了混乱,如果孩子不相信,就会觉得父母是虚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