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秩序敏感期的孩儿童
原标题: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常常让家长头疼不已
01
案例分享
我们中心有一个“小魔王”,有一段时间每次来上课都要将教室的教具“占为己有”,排队的时候一定要排第一个,上课时只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训练,精细教具一定要完整的……
还有一个1.9周岁的宝贝,有一次上课前一直哭闹,并拉着妈妈去厕所。家长以为是宝贝自己想小便,于是协助他上了厕所。可是出来后宝贝依然哭闹,并且拉着妈妈回去。这个时候老师看到了,猜测是不是他想让妈妈去上厕所,并让妈妈试试看。妈妈试过后,宝贝果然不哭了,高高兴兴上完了整节课。原来是因为以前上课前妈妈都要去一次厕所,这次妈妈没有去,宝贝认为上课前妈妈要去上厕所是既定流程,不上厕所就不能上课。
其实,上面两个案例中的孩子都处于秩序敏感期。
02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孩子出生后到6岁,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成长敏感期现象,以提供内在感觉统合发展的需求,完善自身的各项能力。其中0-3岁有一个“内在秩序感建构”的敏感期,其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会出现在2岁左右,即所谓的“秩序敏感期”现象。
“秩序敏感期”又称为“生命中第一个叛逆期”。王臻惠老师撰写的《有能力的爱——感觉统合概论》中讲到:“秩序敏感期”的行为特征就是:执拗。这个时期孩子还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大人的建议通常不被采纳,如果大人强硬干涉,孩子就会生气而哭闹。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事物的完整性、秩序感和所属权利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如果这些条件被破坏,孩子也会哭闹着要求“复原”“重来”或坚持“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可能存在一定要让他开门,一定要让他按电梯按钮,很喜欢收集东西并且不让别人碰,笔盒要放在书包固定的位置,拖鞋要各穿各的、要摆放整齐,喜欢的玩具破损了会哭闹着要求还原……
但是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不懂感统就看不懂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行为,或者因为工作和其他生活琐事消耗了大部分能量,面对孩子的“固执”、“脾气差”、“不懂分享”就会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常常会破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比如当别的小朋友想玩他的玩具而他又不愿意时,家长出于礼貌,往往会要求先给别的小朋友玩;当孩子早上要穿自己选的衣服、自己喜欢的鞋子时,家长担心孩子选的衣服不够保暖,选来选去很浪费时间,往往不顾孩子哭闹,直接帮孩子穿上家长选择的服饰……
03
秩序敏感期的重要性
孩子从胎里开始,母亲就从作息、饮食上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1岁过后,孩子的身体在安全丰富的环境中接收足够的外界刺激,建立了生存的安全感;2岁左右,孩子开始萌发对物品的掌握欲望与能力,开始出现秩序敏感期,神经细胞开始对秩序感及相应行为的细胞记忆进行储存,同时构建自己的智力系统;成年后,通过在立体空间中的自由活动能力,发展出个人在各自生活环境中的主导地位,
所以,秩序敏感期充分满足后,孩子的分类、归纳能力就可以得到发展和提升,这也会增进之后孩子在处理事物上的条理性、组织能力和计划能力。
04
秩序敏感期被破坏的影响
如果秩序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上述的生命发展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各项能力也就无法被正常开发出来,孩子的大脑对某些信息的处理会显得很迷乱,从外表看到的就是孩子杂乱无章的行为表现。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没有弥补的机会,这种杂乱、无序的现象就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秩序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在幼年时玩具会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玩完后不会整理收好;学龄阶段,书包、书桌永远是乱七八糟的,找铅笔、作业本时要找半天;长大以后,工作上只适合听指令做事,一旦有一些挑战性比较大、需要做长远规划的工作,就会产生很大压力,无法很好胜任;生活中,家里永远的乱七八糟的,衣柜也没有几件叠整齐的衣服,做事情经常手忙脚乱,没有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