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贝乐育儿:小心掉进“敏感期”的陷阱!如何儿童
原标题:蒙贝乐育儿:小心掉进“敏感期”的陷阱!如何正确对待敏感期
01
和朋友出去玩,其中一个小孩主动打了人,我们可能会委婉地劝导这个小孩,
“打人是不对的”。
同行的朋友也许会很无奈地说,不知道为什么他最近总喜欢打人,脾气也不好,可能是进入了敏感期;
孩子说了几句脏话,
孩子亲了别的小朋友,
孩子打人骂人,
都是因为敏感期
……
孩子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概念---“敏感期”。
只要我们有孩子,我们一定不会陌生“敏感期”这三个字。网上关于敏感期的命名就有几十上百种,仿佛孩子在成长中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用一个对应的敏感期来“背锅”。
说实话,有些孩子打人、骂人是属于管教的问题。
我们可以去考虑孩子有这些行为的原因和动机,
但不能一刀切地将其归咎于敏感期。
这是对敏感期的滥用。
蒙台梭利博士在她一生对儿童的科学观察与研究中,只总结出了如下六种会出现在0-6岁婴幼儿身上的敏感期:语言,动作,感官,秩序,社会性行为,以及对微小事物的敏感。
除了以上这些,其它都不在蒙台梭利敏感期理论的范畴。
02
除了滥用以外,还有一种因为敏感期而产生焦虑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有的时候会因为过于强调敏感期的重要性,导致很多父母产生焦虑,进入敏感期的“陷阱”。
错过了敏感期,孩子就没救了?
别的孩子都有这个敏感期了,我的孩子为什么还没有?
我们天天盯着孩子,却没有在孩子身上发现敏感期的迹象,“孩子是不是就有问题?”;
孩子的敏感期出现的时间落后于其他孩子,“孩子的成长是不是就没有别的孩子好?”
……
我们总是被各种观点带着走。这个观点这样说,那个观点那样说,我们心里就慌了,不知道谁说得对,不知道该听谁说,“吸收别人的思想,请批判性地去吸收”。
请记住最基础的一点:任何好的教育的前提都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蒙台梭利博士说:“敏感期,是大自然赋予儿童的生命助力。”敏感期对孩子而言肯定有积极的意义,但请不要神化敏感期的作用。还有敏感期并不是稍纵即逝的,也没那么容易错过,不必焦虑与担心。
03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恰恰是来源于对事物的“不了解”。
“敏感期是什么?”
“敏感期”一词是由19世纪生物学家首先提出的。后来蒙台梭利通过对孩子自发行为的观察,发现孩子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引入了儿童敏感期的概念。
“所谓儿童的敏感期就是指0-6岁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说得更通俗些,就是孩子开始对某个东西、某件事产生高度的兴趣,他会主动专注且重复地做这件事或关注这个东西,直到自己不再感兴趣。
比如,孩子突然喜欢把所有的玩具都放在指定的位置,日日如此,如果谁动了他的玩具,他会因此而哭闹,这也是孩子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由此可见,孩子的敏感期就体现在孩子日常的行为中。
很多父母会说,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很难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或者是孩子表现出了某种敏感期,却被我们忽视了。
其实当看到孩子在重复某一动作或专注于一项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动作时,我们就要注意了,孩子可能已经进入了某种敏感期。
这个时候,我们要提供恰当的引导,这样孩子在某方面的发展就能以最优的方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