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早教,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很可能会造成“神经挤迫”儿童

/ / 2015-10-25
一,上早教,就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同事王姐一个月前带女儿去了趟上海的孩子姑姑家,按她自己的话说,是“...

上了早教,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很可能会造成“神经挤迫”

一,上早教,就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同事王姐一个月前带女儿去了趟上海的孩子姑姑家,按她自己的话说,是“彻底开了眼界”。回来后,不惜花重金给不到三岁的女儿报了两个早教班:一个“思维开发班”,一个“语言表达班”。还口口声声说:不能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要提前起跑!人家大城市的孩子都上早教班,怪不得都能考上好大学!

孩子上早教班这一个月,正赶上高温,除了上班,还要来回的接送孩子,把王姐折腾的够呛。而变化最明显的却是孩子;原本挺活泼童真的小女孩,变得有点木呆呆的,和同事家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时,也有点怯怯的,不像以前那么童稚率真。单位几个妈妈都给王姐说过孩子的这些变化,王姐却笑我们“见识短”,时不时还让孩子在大人面前一首接一首的背古诗,回答一些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颇有些炫耀的意味。

事实上,王姐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无数的家长在大环境和自身焦虑情绪的裹挟下,愿意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期望通过各种方式,只为孩子在数十年后的残酷竞争中抢占哪怕一丝的先机。

很多机构也就应运而生,早教机构就是最如日中天的一个。而且,远不止火爆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在很多大中小城市都遍地开花了。

可怜了稚童,本该是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在花园里观察虫子,在游乐场里疯玩,在和小伙伴拼积木的年龄,却要在一个被大人监控的范围之内,学习“早教英语”、“记忆训练”、“思维开发”等东西。

但需要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曝出,这类机构的资历水平和可信度,也很值得家长们在盲目报名之前,先认真考察和慎重决定。

而且,这种教育方式真的能如传言般,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争取多几分赢的机会吗?

所谓的“早教”其实一开始是指正常的学前教育,后来演变成在孩子0-6时,对孩子进行变相的“提前教育”和“过度教育”。比如,把5岁该学的东西提前到3岁就学,把3岁时只需了解和感知的东西硬要熟练精通……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偷偷提前起跑,取得“先发优势”。只是,这个“先发优势”的取得,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这个代价是否值得?在人生这个长跑中,这个“先发优势”能持续多久,能起到几分的作用?

与“过度教育”相对应的是“过度压抑,就像跷跷板,这头太重了,那头自然就翘起来了。而这种严重不平衡的潜在危害就是:如果过分强调针对某一特定大脑区域进行强化刺激,就有可能会导致“神经挤迫”现象。

“神经挤迫”这种现象,首先是由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及神经科学教授彼得·胡滕洛赫尔提出定义的。根据他的研究,大部分尚未分化、对于青春期和成年期创造力有重大意义的大脑功能区域,会因为其他区域的侵占而萎缩。

所以,你对孩子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早教”而积累的那一点“先发优势”,很可能会让孩子在以后的整个人生路上的发展付出巨大的代价。

二,孩子的成长,有他自己的内在秩序,这几个成长规律,家长有必要了解一下。

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儿童发展问题专家迈克·内格尔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众多人体试验结果显示,除非是生活在极度与外界隔绝、极度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日常与家人的互动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已经足以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

所以,只要只要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所了解,家长根本没有必要对孩子做所谓的“早教”。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开创的“蒙氏教育”体系认为: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有4个特别重要的特征。

01,敏感期。

孩子通过各种动作,去感触、去探索、去反复尝试来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

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学步的时候,让孩子使用学步车,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快的学会走路。事实上,学步车可能会限制婴儿的探索,限制他们的动作发展,从而让婴儿的动作技能变得迟缓。

美国儿科学会提议禁止生产和销售这类学步车。2004年,加拿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禁止婴儿学步车销售、广告宣传和进口的国家。

在动作发展的同时,孩子还通过视觉、听觉、味觉来感知这个世界。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