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新春“双第一” 为什么是成都?好店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牛年春节,成都有多热闹?
是民航热门目的地的全国首位,酒店订单量的全国前三,就连春节档,成都总票房都是全国第四。更为具体的,据成都市文广旅局发布的数据,春节黄金周,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成都接待总人数达144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6亿元,均位居全国第一,而这两项数据,遥遥领先第二名的798.22万人次和56.65亿元。
—— 毫无疑问,在“疫情常态化”的城市赛道上,在“就地过年”的总体倡议下,成都已经率先交出了一份兼具城市温度和治理能力的“成都模式”。这个牛年新春的“双第一”,正昭示着前所未有的新机,其中蕴含着这座公园城市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下,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理想,在持续提升城市活力和幸福感中,不断强大的城市管制能力和经济发展韧性。
2月7日晚,在成都市成华区望平滨河路,身着汉服的游客在合影留念。(新华社供图)
解码“就地过年”
一场城市领导力和管制能力的检验
就地过年,不等于在家过年,要高效精准的疫情防控,也要传承千百年的年味儿和人情味儿,在二者兼具的背后,是对一个城市领导力和管制能力的检验,为此,在成都,整座城市的毛细血管、终端末梢都在飞速运转中。
看得见的,是春日阳光晴好,街上人潮涌动,但在身后,是全市公安民警们留蓉过年,派出所24小时全勤值守;热闹的,是除夕餐桌丰盛,各菜系“年味”十足,用心的,是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菜市场的提前调度,保障成都人的“菜篮子”“肉案子”;有序的,是公共场所的亮码测温戴口罩,安心的,是卫监机构坚守一线,严格落实入境抵蓉人员的管控措施……
事实上,早在1月6日,成都就发布工作通知,鼓励来蓉建设者在蓉过节,在聚集性活动管理上,实施人群流量管控、体温监测和应急处置准备。
这样的提前布局、精准施策,贯穿于成都的整个疫情防控中。在2020年年初,成都仅用11天完成3轮全覆盖排查,57天将本土病例清零,36天实现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复工,成为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早、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到了2021年春节假期期间,成都安全接待人数1447.6万人次,城市熙攘,秩序井然。
这样的表现,更深次是源于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的助力。
2017年,成都在全国率先组建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统筹基层党建和社区发展治理,三年多来,已在成都已经构建形成的一套相对成熟稳定有力、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这也实现了在疫情防控中,构筑起全民动员、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形成了社会防控与专业防控有机结合的应对机制。
不仅于此,眼下,成都目前正着眼未来,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治理理念,提高城市智慧治理能力,加快构建智能化风险防控体系、城市运行保障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区生活服务体系。
换言之,这早已不是在某一个领域的提升,而是寄托着成都在城市韧性和城市管理中,更为远大的理想。
创新“消费理念”
户外消费场景迭出的深层力量
当龙泉山的第一朵桃花盛开,锦江夜游的乌篷船正闲适慢游,市井街巷中,人间烟火抚慰人心,漫长绿道上,散步的全家人拍下春节的全家福……
在成都,春节的热闹和幸福,弥漫于城市的阡陌之中,文旅消费场景的多元化、体验化、个性化愈发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成都以“New year 成都·成都牛”为主题,开展了100余场主题活动,吸引了近800万市民、游客走进公园、绿道。同时,展销产品品类达200余种,产品销售量达30万件,销售金额超过8000万元,销售金额较2019年春节增长147%。
2月8日,在成都市老西门面街,市民围观“吹糖人”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