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山川异域,海外赏石看“水石”好店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太湖石记》中点明,赏石是一种缩景艺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日本的山水景石,源自中土,通行世界。日本赏石爱好者偏爱类似砚山造型的卧式景观石。这种审美取向可能与古代日本流行的山岳崇拜之信仰有关联。赏玩山形石,也就是将大山浓缩于庭中案间作“卧游”。
由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主办的第22届上海矿物化石展3月26-29日将在闵行区上海阿拉城举办。此次展会,包括矿物化石精品展、琥珀模式标本展、海洋玉髓特邀展、生肖石邀请展、科普文化特邀展等。其中,“山川异域:海外观赏石精品特邀展”是国内首次集中展示海外观赏石的展会,其中又以日本水石为主要代表。
“山川异域:海外观赏石精品特邀展”一景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赏石主要有两种造型形式,一则是立峰山子,一则为横峰砚山。如果说,山子是属于抽象的、反形式美的话,那么砚山偏向于具象的、形式美,是自然界某种真实景观的再现或是某些真实景观的综合概括,与形式美学原理如均衡、节奏、韵律、黄金分割等相契合,这也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比如日本的赏石源自中土,但他们并没有流行瘦皱漏透的山子,而是接受了砚山类的景观石,并进而发扬光大,创立了水石之说。
岩上茅屋石(花间十六声藏)
“水石”一词是“山水景石”的缩略语,是指那些大小适合置放于案几的石头,它应该能够表现自然山川的景观之美,而且能够被水养(以盆供为主要形式)的奇石。据说,日本水石一词源自19世纪末中国输入的水石盆景,之前称为“盆石”或“盆山”,这也是沿用了宋代的说法。如北宋王安石有诗《留题曲亲盆山》,其中有 “巧与天成未觉殊,国工施手岂须臾。根连沧海蓬莱阔,势压黄河砥柱孤。”之句。
在汉语中,水石多为水与石的组合词,在唐宋诗人笔下常见。如唐代李峤《早发苦竹馆》中提到: “贪玩水石奇,不知川路渺。”当然,有的可能也寓意指水冲石,如宋代姜特立《石盆水窠》提到: “数叶玉簪敷翠,一拳水石含秋。”但是,日本的“水石”,专指山水景观石,把一块石头看作是自然的缩影,意味完全不同。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赏石英文词汇Suiseki,就是由日语水石读音而来(Suiseki一词由两部分构成,即Sui=水,Seki=石)。
水石名品“末之松山”(葛星摄)
其实,日本也有“观赏石”之说,其外延很广泛,包括象形石、抽象石、画面石等,与水石有所不同。我注意到,早在六十年代,观赏石一词就已出现在日本的媒体,而我国观赏石之称谓,可能迟至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应该是来自日本的外来语。这也说明,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是相互的。
日本水石虽然主要是指以山形为主要代表的景观石,但是,他们作了具体而细致的分类,丰富了其表现形式,包括有山型石、岛形石、岩形石、土坡石、平台石(段石)、湖沼石、瀑布石、茅舍石、舟底石等。其中,平台石(段石)、瀑布石、茅舍石(属于人文景观)等,尤具特色,成为水石中具有标志性的代表品种。
日本佐渡赤玉石,是一方传承有序的名石(葛星藏)
日本水石,源自中土,却通行世界。以至于欧美很多赏石家认为,赏石起源于日本。赏石(主要指东方赏石,指以天然岩石类为主的欣赏和收藏;西方赏石以矿物晶体和化石为主,两者理念有所不同)之所以20世纪能在国际上得以广为传播,日本水石确实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这种文化输出,一方面是通过英文书刊介绍,更多还是通过日本侨民的以身说法。可以说,日本水石文化自成体系,曾经长时间占有话语权,影响了欧美以及亚太地区(包括台湾地区)的赏石界。
如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现代赏石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日本裔移民前来定居,成为西半球最大的日本裔社区。他们中的很多人把水石视为传家宝带到了这里。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日裔美国人被关进了集中营。有的就把水石掩埋起来,希望战争结束时能找回它们。战后有的水石的确被找到了,但很多也就此永久丧失了。当地的美国人,受到日本人的影响,有的也开始搜藏水石。当地赏石爱好者还成立了水石俱乐部,早在1965年就举办了第一届水石展。
意大利利古里亚石“阿尔卑斯山”(帕特妮藏)
澳大利亚翡翠“远山”(叶文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