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真被认作“西藏人”背后,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正悄然兴起好店
近日,#以为丁真在西藏#话题登上热搜。
丁真以“甜野”笑容在抖音上火速出圈,其宣传片“丁真的世界”曝光后,网友纷纷评论,表示想去西藏。四川文旅局赶紧辟谣,丁真是四川的,他的家乡在四川甘孜理塘县。
此次丁真被认作“西藏人”乌龙事件,将常规旅游的弊端暴露无遗,大家对城市的了解浮于表面,停留在“看见”层。凭着丁真黝黑的皮肤,民族化的服饰以及辽阔的大草原,就草率地给丁真打上了“西藏人”的标签。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追寻诗和远方。旅游业态日趋稳定后,大家的需求逐渐从“看见”层过度到“体验”层,自驾游、定制游、研学旅行等旅游新方式悄然兴起。
而研学旅行则是其中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旅行模式。自2017年起首先在全国中小学校中推广开展,逐步成为提升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校外教育手段。研学旅行所代表的知识旅游、深度旅游模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们欢迎。
一、研学旅行是什么?那么,研学旅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旅行方式呢?
先从研学说起,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式学习。
从字面解释就是用把石头打开的精神去探学事物的细节与本质。
它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和标准,起源于美国。1980年代美国把“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促进了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被美国认为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研学旅行则是研学与旅行的结合。
现今旅游行业为了方便旅游出行,只是局限于旅游者自身的见闻认知,并没有运用自然资源去引导旅游者探究旅行的意义。
而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甚至于在走向社会后发现“学无所用”。
研学旅行完美解决了旅游业和教育业的痛点。
相较旅游,研学旅行更加注重“学”,以增长技艺、增长见识为目的,注重从实践中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
相较课堂学习,研学旅行超越了现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旅行是载体,研学是内核,研学旅行既让旅行有深度,又让课堂教学不枯燥,这才是它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研学旅行的发展过程17世纪,英国王室有教师带领王子们周游列国的先例,其实就是研学旅行。
美国的研学则以夏令营为主,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是非常受欢迎的假期节目。
日本的研学旅行被称为“修学旅行”。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访问历史古迹到涉及职业的选择、自然体验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日本学生最具特色的活动。
韩国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参加各种类型的研学旅游,其中较有特色的形式是毕业旅行,韩国教育部门将其纳入学分管理,当必修科目学习。
而中国,早在孔子的时代,就有研学旅行这个概念了,那时候叫游学,孔子带着他的学生边游边学。
最近几年,我国也开始大力提倡研学旅行。
2012年11月,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新举措。
目的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为了弥补校内单纯的课本教学的弊端,加强实践性,更加生活化,把社会教育资源利用起来。并在合肥、上海、西安、杭州选择部分学校率先开展研学旅行试点。
而后的每一年,关于研学旅行,教育部都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或呼吁,或支持,希望快速推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开展。
三、研学旅行对学生的好处当下的研学旅行,针对的主要对象是正在上学的孩子。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它对孩子有以下好处:
1、研学旅行让知识走出课本
研学旅行让课本上的知识更加“鲜活”。当原本一些在课本上通过文字感知的景色展现在孩子面前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2、研学旅行给孩子文化的熏陶
将学生熟悉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研学旅行中,打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在加深对学科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增强场景化知识教学。
3、 研学旅行能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研学途中,饮食起居、物品管理等事情需要由孩子独自面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将学会管理情绪,提升抗挫能力,变得坚韧乐观。
4、研学旅行培养孩子集体意识
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这是一种形象而又生动的“课堂”,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
5、研学旅行能提高孩子实践能力
孩子在面对陌生任务时,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题,这个过程,增强了孩子在复杂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热情。
四、我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