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机与欧美日有近30年差距,短板不补,粮食安全有患业界

/ / 2015-10-25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凌军辉?陈席元 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但农机短板也不容忽视。 春耕时...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凌军辉?陈席元

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但农机短板也不容忽视。

春耕时节,记者走访江苏多所涉农高校、农机企业和农户,发现目前我国农机研发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精密液压、农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受制于人。

专家认为,农机是解决谁来种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但可能成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中拖后腿的一项,“十四五”期间应加大农机补短板力度,提升农机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清单式”推动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铁牛”存短板影响粮食安全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农机制造和使用国,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农机“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突出,高端产品多被外国垄断。

江苏大学收获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耀明介绍,综合来看,我国农机与欧美日有近30年差距。国外20世纪60年代已实现机械化、大型化,正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我国目前还在机械化进程中,智能化刚刚起步。

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农机短板。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汪小旵告诉记者,高端农机是我国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被美列入对华出口管制清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2020年春耕遇到进口农机趴窝,外国维修人员进不来,耽误农时等的问题,凸显国产替代的必要性。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看来,农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均由国外总部发货,危害农业基础数据主权。他以进口采棉机为例,安装了GPS和产量测算器,就能知道机器在哪作业、采的什么品种、产量多少,可以针对性制定贸易政策。

另据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瑞宏介绍,我国农机有65个大类、近4000种,如稻麦轮作就涵盖38道工序、十几个学科,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行距规格不一,各敲各锣、各打各鼓,缺少标准化,施肥、打药、收割等环节浪费较大。

此外,近年来,在土地流转及农民集中居住等政策引导下,我国耕地平整度不断提高,农机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但配套环节跟不上的情况愈发明显。江苏扬州种粮大户华班安说,现在农忙机手紧缺,各地从过去“抢农机”变成“抢机手”,农机“跨省跑”变成机手“到处飞”,“三夏”期间,一名机手开价可高达数万元。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调研也显示,全省平均每个农机维修点需承担维修保养任务4700余台次,每个点平均只有2.8名修理工,人机比为1:1700,农机“看病难、看病贵”矛盾突出。

▲ 3月27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欢喜庄乡大齐坨村的农民在播种生姜 杨世尧摄

科研人才不足制约农机发展

在农机短板的背后,是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和产学研协同机制不畅。

教育部等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农机人才缺口将达44万人,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中缺口比例最高,超过60%。

农机专业地位下降,是相关人才不足的重要因素。据了解,20世纪末,全国高校学科目录调整,农机专业成为工学大类“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山东、河南、四川、北京等地农机院校纷纷更名、撤并,农机人才培养规模渐趋萎缩。

“招生的时候,不少家长、学生听到‘农’字就摇头。”江苏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红说,以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为例,全国863家招生单位中,仅28家涉及农机相关专业,招生计划不足700人,而当年拟录取总人数近70万,仅及千分之一。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反映,全国54所高校设有农业工程专业,但2017年首批465个“一流学科”中,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入选,占0.43%,且两校的农业工程优势领域过于细分,难以引领农机装备全面发展。“作为没有入选‘双一流’的地方高校,江苏大学在缺少经费和指标的情况下,坚守农根本色,自筹4200万元用于农机研发,调剂其他学科的博士生招生名额培养农机人才,不少专家靠横向经费补贴主业。”袁寿其说。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必友介绍,从全球农业机器人和农用传感器专利拥有量看,外国多掌握在企业手中,我国多为高校所有,农机研究面临产业化、商品化不足的突出瓶颈,成果多停留在实验室,产学研协同机制没有畅通。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