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直击三星堆最新考古发掘现场业界

/ / 2015-10-25
△ 三星堆遗址出土金面具残片。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当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仙李白写下流传千古的《蜀道...

△ 三星堆遗址出土金面具残片。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当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仙李白写下流传千古的《蜀道难》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就在他纵情歌吟“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处不远的川西平原沃野下,掩埋着这样一个雄浑而神秘的“三星堆王国”。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新闻通气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行。会上宣布,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三星堆遗址有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在1986年发现的两个“祭祀坑”旁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目前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今年是中国现代田野考古学100周年,三星堆的最新考古发现,正是对中国考古百年的最好献礼。

3月30日,经过四川省文物考古部门批准,《中国报道》记者随同正在现场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进入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现场,亲身感受这次世所罕见的考古大发掘。

科幻范儿的“考古大棚”

△ 三星堆遗址内的考古大棚。

从成都市中心最为繁华热闹的春熙路向北偏东方向驱车50公里,就来到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考古现场。

顺着公路前行,每隔一段,就能看见“三星堆”的指路牌。距离三星堆博物馆两公里之遥、距离鸭子河南岸不远的遗址祭祀坑门前是一派田园风光,一大片绿油油的麦地旁边野花丛生,地间搭建起的褐色构建物标志着这里的与众不同,一圈高墙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区围拢,一道大门将内外隔绝。

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的1号、2号坑正是从这片肥沃的土地里发现的。高达3.95米、上立神鸟下潜游龙的青铜神树,通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像,宽达1.38米的青铜面具等上千件旷世奇珍,将广汉这座2000年古城的历史,推向更为久远的人类文明源头。2020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下,三星堆遗址迎来了新一轮考古发掘的高潮。

进入发掘现场,映入眼帘的景象和记者以往采访经验中传统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考古发掘现场完全不同,在与马路一墙之隔的发掘区内中心位置的高地上,一座规模庞大的考古大棚赫然立起,黑色的钢制结构建筑在一片空旷的沃野中显得格外壮观,像是一处高科技产品的现代化车间,身着防护服的考古人员在大棚内的一个个玻璃与钢构结合的考古发掘舱进进出出,仿佛科幻大片场景,画面极具视觉震撼感。

△ 考古大棚的考古发掘舱呈“L”形分布。

考古大棚遮盖了新发现的全部6个“祭祀坑”,不受风雨影响,每个按照数字编号的考古舱都对应着发掘坑,整体呈“L”状分布,这些坑都是矩形的,面积从3.5平方米到19平方米不等。记者看到,通过K1到K8的标识分别标记了1号到8号坑,1986年发掘的1号坑和2号坑之间相距约30米。

据介绍,21世纪前10年,三星堆遗址曾经进行过两次探测并没有大的发现,直到2019年底,考古人员在为了展示1、2号坑所搭建的平台处有了意外发现,3号坑露出了“冰山一角”,由此展开了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从而逐步发现了6个新的“祭祀坑”。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辛中华向《中国报道》记者一一指点介绍说,这次开掘的6个坑与1986年发现的1、2号坑基本形制相同、朝向一致,均为东北至西南走向,但坑大小不一、有深有浅,已经发掘的1、2号坑本来上方覆盖着玻璃罩,但是因为配合这次考古工作需要已经暂时回填。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持续进行中,预计有更多的新发现将陆续面世。

考古发掘舱的“黑科技”

△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3号“祭祀坑”内工作。摄影/江宏景

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一个个“手术室”般的考古发掘舱。“每个‘祭祀坑’单独搭建发掘舱,是为了最大程度让出土文物的环境保持与出土前一致。”辛中华告诉记者。

为了尽可能避免考古环境受到外部影响,考古发掘舱以防紫外线双层隔热玻璃修建而成,并通过专业水冷空调设备保持恒温恒湿,将舱内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控制在80%,波动不超过5%。大棚和发掘舱之间的地面上覆盖有大片的绒毯,考古工作人员在进入发掘舱之前,需要更换防护服、戴上头套并穿上鞋套。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