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概念三强 谁的想象空间大?业界
国家早前公布将制定氢能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氢能于国家步向碳中和的地位,氢概念股持续吸引资金流入,不论氢燃料电池,还是储氢及加氢的相关公司都受到追捧。在整个氢能产业链,市场焦点经常落于氢燃料电池,但要成功商业化,也要看储氢及加氢站布局。考虑到目前全国只有百多座加氢站,日后氢能渐趋普及,有关储能装备制造商的前方将是一片蓝海。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73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下一步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将氢能内燃机纳入其中予以支持。工信部认为,目前氢能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汽车发展还处于初期状态,未来可能成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加氢站决定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性
为实现碳中和的国家政策目标,新能源为难以逆转的大方向,而氢能正是其中一种主要清洁能源。受到长线的政策支持,前景较具确定性,吸引到不少资金流入。不过,在整个产业链中,各公司受惠行业发展的程度不一。
氢产业链从生产到下游应用的过程,包括了制氢如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等、储氢、运氢、加氢如加氢站等核心环节。其中,氢能可作大规模存储和运输,为氢燃料电池,区别于化学电池储能的重要特性。而加氢站则是上游制氢和下游用户的联系枢纽,其布局和建设将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氢站的建设数量和普及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进程,而低价制氢和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进一步普及推广的关键环节,决定了行驶成本的是否具经济性。
在整个氢产业链中,目前最火红的概念股主要有三强,其一是东岳集团(00189.HK),其燃料电池膜,是氢能源设备的核心构成部件,技术为世界领先及已获取不少专利。另一焦点为潍柴动力(02338.HK),主要生产商用车发动机,近年更积极拓展氢能业务,正推动燃料电池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目前已在全国各地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车辆300余辆。
双轨前行 抓住能源转换机遇
还有一只受惠氢能产业发展的中集安瑞科(03899.HK),其业务方面涵盖了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加注全产业链的产品、销售和服务运营,可謂氢能全产业链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除了是国内领先的车载供氢系统供应商,也是唯一一个可以自主制造提供加氢站内全套设备的氢能核心装备制造商,同时是实力领先的液化天然气(LNG)全产业链装备制造商,在行业中具独有领先优势。
展开全文
中集安瑞科也积极拓展氢能上游业务,向LNG及氢能产业链上游制取领域作出积极探索,更与鞍钢能源科技成立合资公司利用焦炉气制LNG联产氢气,打造清洁能源资源+储运+应用的端到端示范性产业生态。
在全国加氢站布局也取得进展,旗下廊坊集成承建的保定「容易线」油气氢综合能源服务站顺利竣工,为河北省首个「油、气、氢」合建站,可为100辆运输砂石骨料的氢能重卡提供加氢和综合能源服务,并同时满足油气氢三种能源车辆的加注和服务需求。根据氢能联盟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中国规划2035年实现13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建成1000座加氢站配套。据市场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底,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7,355辆,已建成加氢站更只有118座,反映市场潜在成长空间巨大。
氢能业务持续强化同时,公司的LNG业务,也可望受惠于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特别是天然气作为其中一个最低碳的化石能源,在转换至新能源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桥梁作用。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天然气重卡应用有望继续扩大,LNG产储运装备及终端市场还有望继续增长。这都意味在化石能源转向新能源这大方向上,中集安瑞科可望双轨并行,捕捉整个能源转换的机会。
氢能业务尚未完全反映到业绩 中长期更添贡献
氢能概念板块持续受市场追捧,其中以氢燃料电池股累升幅度最大,例如东岳今年以来股价更是累升了超过2倍。东岳集团早于6月中旬更率先发盈喜,預期公司今年首五个月,股东应占净溢利同比录得超过50%的增长,其中的利好因素或已一定反映在股价当中。
而三强中,中集安瑞科日前(24日)正式公布了其中期业绩,截至今年6月底止,半年收入同比增长49.3%,至约79.4亿元(人民币?下同),期间溢利增幅更达到88.2%,至约3.86亿元。交银国际在中集安瑞科业绩后发研报,更以10倍增长故事来形容公司的氢能收入,预计氢能相关收入于2021年至2025年间会成长13倍,直至2025年氢能产品销售占总收入比例将增至超过30%;更相信其氢能订单持续更新将带来进一步重估,上调目标价至15.2港元,重申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