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低价旅游、情感陪伴……这些诈骗专盯老年人!业界
北京10月14日电(任靖)近年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需要陪伴、渴望健康、认知较弱等特点,炒作概念,虚假宣传,设置陷阱,骗取老年人钱财,老年消费侵权问题日益突显。
资料图:一家保健器材营销店内挤满了听课的老人。 王天译 摄
常见诈骗套路有这些
——以房养老套路贷
近年来,不少骗子瞄准了老年人的房子,推出“以房养老”项目。骗子们忽悠老人抵押房产贷款,将贷到的钱用于购买“高收益”的“理财项目”。前期老人还能获得收益,而后骗子卷钱跑路,房子也被强制过户,老人钱房两空。
最高人民法院在2月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中指出,此类“套路贷”难以根除的原因之一,是骗子利用老年人性格特点及寻求投、融资渠道的迫切心理,披上“迷惑外套”变装成“以房养老”理财项目,诱骗老人。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理财项目也打着高息、高回报的名义,吸引老人投资理财,最后老人们却只落得血本无归。
——低价旅游是陷阱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对于外出游玩的热情不断高涨,各大热门旅游景点经常能看到老年旅行团的身影。但也有不少黑心旅行社为老年旅游人悄悄“设套”。
近些年来,部分旅社以如“800元云南五天四夜游”等低价游、免费游的噱头吸引老年人参团旅游。随后在旅游过程中安排各种购物环节,将商品以高于市场价多倍的价格卖给老人们。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旅社降低住宿、饮食标准,或将各种需要付费的景点排除在低价团费之外。
另有媒体报道,青岛曾有某旅游公司声称赔本促销,交纳1000元“会费”成为会员,即可领取一双价值数百元的旅游鞋,还能免费参加三亚或西双版纳旅游一次。二百名余老人缴费20余万后,等到的不是免费旅游,而是公司人去楼空。
——“爱情”的背后是金钱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不少老年人也成为“低头族”。去年有机构发布《银发人群洞察报告》,截至2020年5月,中国50岁以上的“银发人群”移动设备活跃用户规模超过1亿,短视频成为中老年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而短视频里的主播们,也成为老人们迷恋的对象——屏幕中的他们对老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让老人相信,自己在短视频平台遇到了“爱情”。
前有60岁女粉丝称和“靳东”谈恋爱,后有80多岁奶奶瞒着家人从上海飞到北京,只为和“靳东”见上一面。而她们口中的“靳东”实际上借着靳东的名头招摇撞骗的营销号。
即使假靳东账号被封,仍有不少老人沉浸在虚假的爱情之中,为“弟弟”刷礼物、买商品,支持“弟弟”事业,甚至有部分老人被引流至外部平台打钱。
还有不少不法分子瞄准孤寡、独居老人,与老人套近乎、拉家常,获取老人信任,最终骗取老人的钱财。
此外,电信诈骗、“包治百病”的神医神药保健品等等也是中老年人经常遇到的骗局。
资料图:江苏常州,一起针对老年群体诈骗案件庭审现场。 法院供图
多方出力揭骗局
为了帮助老年人识别骗局,除各地公安积极开展反诈宣传外,各方力量也纷纷出手。
——老年军团加入反诈大军
日前,有媒体报道,80岁的赵银光曾陷入金融诈骗,被骗上百万。为让周围朋友不再受骗,她带领150余位老人在济南义务组成反诈团,4年半的时间阻止200余人受骗,累计为受害人保住近千万。
而在河南郑州,73岁的张四茹带着近两百名中老年人表演反诈话剧,向老人们宣传防诈骗知识。张四茹说,“老年人最怕孤单,演节目更重要的是相互陪伴,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
正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反诈大军,成为反诈的新力量。
——最高法:加大对“以房养老”骗局的打击力度
今年2月,最高法首次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最高法民一庭主审法官王丹表示,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用“以房养老”的名义,欺骗老年人,以达到非法侵占老年人房产的目的。人民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中注重甄别,对不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通过依法确认合同无效等方式较好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切实保障老年人既“老有所养”,享受国家政策红利,也避免陷入“套路贷”陷阱,实现老年人住有所居。
资料图:老人互助孝老食堂用餐。陈尧 摄
——中消协:子女多一些陪伴,让老人消费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