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赛道熄火!中银国际首只主题ETF黄了,跟踪指数成分股遭暴击业界
原创 新经济IP 新经济e线 2022-02-14 09:11
收录于话题
#ETF
17
个
#基金产品
9
个
虎年首只公募基金募集失败。
2022年2月12日,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银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中银证券国证新能源车电池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此前,该基金经证监会证监许可[2021]1677号文准予注册募集,并已于2021年11月12日开始募集。截至2022年2月11日止,基金的募集期限届满,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故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新经济e线注意到,作为公司发行的首只主题ETF,中银证券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159756)募集失败背后,与指数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和近期新能源赛道全线熄火关系密切。
截至目前,全市场跟踪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的ETF共计有5只,分别包括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159755)、工银瑞信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159840)、景顺长城国证新能电池ETF(159757)、兴银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159767)、建信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159775)。
从成立日期来看,仅建信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为今年1月7日刚刚成立。另外4只均于去年市场情绪高涨时扎堆成立。截至2022年2月11日,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规模最大,为18.39亿元,余下均在10亿元以下。其中,兴银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和建信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最新规模均不足2亿元。
展开全文
ETF产品线扩张受阻
无疑,中银证券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发行失利也意味着公司ETF产品线扩张的努力受阻。按照基金招募说明书,基金自基金份额发售之日起3个月内,基金的最低募集份额总额为2亿份,基金募集金额(含网下股票认购所募集的股票市值)不少于2亿元且基金份额有效认购人数不少于200人,只有这样基金才能申请备案。然而,事与愿违。
来源:基金公告
据新经济e线了解,从产品布局时点来看,中银证券直到2020年才进入ETF市场,切入时间已相对较晚。而且,公司选择突破的产品也是竞争白热化的大型宽基产品。
2020年,公司发行了2只宽基指数ETF,分别为中银证券中证500ETF(515190)和中银证券创业板ETF(159821)。彼时,2只宽基ETF仅募集2亿元出头,分别为2.51亿元和2.18亿元。
新经济e线注意到,大型宽基指数产品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巨头环伺。面对ETF产品的先发效应,由于进入时间落后同业,公司2只宽基ETF上市后并没有带来规模效应,而是不断缩水,渐成“鸡肋”。
截至2022年2月11日,中银证券中证500ETF和中银证券创业板ETF最新资产规模分别下降至0.63亿元和0.32亿元,均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迷你基金。特别是中银证券创业板ETF更已跌破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若较成立时的规模相比,中银证券中证500ETF和中银证券创业板ETF上市以来的规模分别大幅下降了近75%和85%。
以创业板指为例,不包括联接基金在内,目前跟踪该指数的ETF产品合计多达14只。在同类ETF中,中银证券创业板ETF最新规模位居倒数第三,仅超过了富国创业板ETF(159971)和嘉实创业板ETF(159955)。后两只创业板ETF分别成立于2019年6月11日和2017年7月14日,最新规模仅录得0.07亿元和0.16亿元。
相比之下,最早于2011年成立的易方达创业板ETF(159915)规模已超过151亿元,高达151.85亿元,位居榜首。紧随其后,2019年9月12日成立的天弘创业板ETF(159977)以40.07亿元的规模位列同类第二。余下创业板ETF中,南方创业板ETF(159948)和广发创业板ETF(159952)的规模也超过了十亿元。
不仅如此,在行业和主题ETF大爆发的2021年,中银国际全年并没有任何ETF产品面世,一再错过了黄金时期。
另据Wind统计表明,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已成立非货币ETF规模达11200.0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2021年新成立277只,相比于2020年新成立的94只,同比增加近三倍。在2021年新增的股票型ETF中,多达近八成为行业主题类ETF。2019至2021三年里新成立ETF共458只,占2021年底ETF存量数目的74.71%。
当前,ETF市场头部集中度仍然较高,前十五大基金公司的ETF总规模占据市场近92%。其中,包括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在内的前三强市场份额合计超过四成,达43.2%。
可见,在主流宽基、行业及主题指数等赛道均被头部公司占据的大背景下,“好指数”已成为市场的稀缺资源。多家基金公司在同一时间竞相发行跟踪同一标的指数的ETF同类产品,最终募集规模、成交活跃度、规模增长情况均交由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
指数成分股遭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