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26年:盗墓者和战国墓的守护人业界
收到盗墓的线索后,警方必须立即展开抓捕。“文物一旦流出,就很难追回。”李挺说,盗墓团伙在勘测到有古墓后,会第一时间和上线沟通,文物一出棺就立即转手。这些盗墓贼和买家都是单线联系,很难追查。
在湖北荆州,想要抓捕一名盗墓者并不容易。
这里有19个全国文保单位,仅纪南文旅区,战国时的楚国都城郢都,就有“楚纪南故城”、“郢城遗址”和“鸡公山遗址”3个。
古墓带来的巨大价值,使得这一片区成为盗墓分子经常光顾之地。
民警李挺所在的纪南派出所就被古墓环伺着。白天,他和同事们要处理村民们的大小警情:大货车掉进田里了、闯卡了……每天晚上8点,他便带着辅警去村里巡逻,严防盗墓者。巡逻通常在凌晨4点才结束。
2020年11月20日,当地警方追逃26年的“纪城一号墓”盗窃嫌疑人宋某被抓捕到案。这归功多年来刑警反复梳理案件信息和比对痕迹物证。现在,为巡逻和清查文物,警方配备了更专业的巡逻设备。
被盗墓地附近。 受访者供图
“文物一旦流出,就很难追回”
11月30日晚上,李挺和同事又一次日常巡逻。警车低速穿行在古墓区,警灯关上,手电筒打开,李挺趴在车窗,扫视寂静的田野。
这是李挺在湖北省荆州市纪南派出所当警察的第三年。他发现,盗墓者喜欢在半夜4点左右作案。他们不用手电筒,只借着月光或者天蒙蒙亮时的微光就能看清地面情况。盗墓分子喜欢使用探铲,一直探到棺材板上方,看看有没有五色土,“五色土就是古墓的标志。”
在纪南,随处可见墓地形状的山包,有的甚至被埋在鱼塘里、水田里。公开资料显示,仅在雨台山古墓群,目前已发掘近2000座中小型楚墓,年代自西周晚期延续至战国晚期。
雨台山古墓群。受访者供图
2015年,考古专家从荆州郢城遗址南郊的战国楚墓中清理出400余枚竹简,其中《诗经·邶风》《尚书·吕刑》均为首次在楚墓中出土发现。
“通过荆州的出土文物,不仅初步建立了楚国遗物的年代学序列,而且还进一步确证了当时楚国人口之众多,都城之繁华。”考古学专家黄凤春介绍。
丰富的墓葬也引来了盗墓者。“要想富,先挖墓,一夜成了万元户。”这是曾经在纪南镇流行过的顺口溜。
据《人民公安》杂志记载,从1993年开始,当时的荆沙市掀起了一股盗墓狂潮,在一些文物犯罪团伙的煽动下,村民将盗墓作为发家致富的捷径。根据湖北省公安厅提供的资料,仅在1994年,全省共被盗掘地下古墓葬137座。
“我们的警车刚从派出所里出来,外面就有人跑去通风报信。”原荆州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民警周正春记得,专业的盗洞很隐蔽,团伙作案还会安排同伙在路口盯防警察。
他回忆,盗墓案发生后,仅靠现场勘查,基本不可能抓到人。“没有监控,全靠走访调查,一查就是一两年。”而村民们怕惹麻烦,也很少主动提供线索。
退休警察周正春。新京报记者曾金秋摄
在当时,派出所的警察事务繁杂,难以腾出专门的精力应对文保,文保所只有两到三人,巡查、放哨都要靠他们,24小时连轴转,晚上更要聚精会神。
李挺说,大型盗墓团伙不仅有专用的洛阳铲、探铲,还备有炸药、雷管,以及抽水泵、鼓风机。盗墓者仅从探钎与土壤接触的声音就能判断,下面有没有墓葬,还能判断墓葬的规格、年份。分工也很明确,出资者称“掌眼”,组织者称“支锅”,技术工称“腿子”,干苦力者称“下苦”。
收到盗墓的线索后,警方必须立即展开抓捕。“文物一旦流出,就很难追回。”李挺说,盗墓团伙在勘测到有古墓后,会第一时间和上线沟通,文物一出棺就立即转手。这些盗墓贼和买家都是单线联系,很难追查。
盗掘战国墓
26年前,周正春参与侦破“纪城一号墓”盗窃案,最初,线索便是从被售卖的文物开始的。
1994年11月15日,武汉警方在武昌区昌庆饭店501房查获了8件文物。倒卖者称,他们是做古玩生意的商人,纸箱内文物都是从荆州民间收购的。
次日,警方将这批文物送到湖北省博物馆鉴定,发现8件文物都出自战国时期,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7件。
当时的湖北省博物馆馆长谭维四给省公安厅写信,表示战国墓被盗,事关重大,希望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