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皇帝的新装:从不一样的视角看OKR业界
编辑导语:OKR是“目标和关键成果”,是企业进行目标管理的一个简单有效的系统,能够将目标管理自上而下贯穿到基层;为什么公司和个人都要用OKR?本文作者详细的介绍了OKR不一样的视角,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近期有小伙伴们想做一期关于OKR的vlog,作为其中一员,笔者也需要有所贡献,于是便有此文。
照例,先说下笔者的视角基础,笔者没有推行OKR的实践基础,凭着B端产品经理的思维逻辑,对一些书、文章和视频进行总结来谈OKR;视角可能有失偏颇,但同时,也可以提供点不一样的视角,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Why
我们分两点来谈“为什么要用OKR”,一个点是“我们公司(老板)为什么要用OKR”,另一个点是“我们自己(打工人)为什么要用OKR”。
公司为什么要用OKR?
答案可能是,很多人在鼓吹OKR的神奇,HR或高管也期待达成这种成功;也可能是,高管对公司当下不满,想尝试下OKR这剂神药;还可能是,公司期望员工更卖力的干活,提升员工工资的ROI。
无论如何,公司选用OKR皆有初心;从笔者做企业协同领域的经验来看,如果你的初心并非善意,那么你的管理手段都不会带来你想要的结果(P.S.笔者也为很多恶意的管理想法做过帮凶,这种妥协,期望有一天可以有资格说“不”!)
我们假设公司推行OKR是出于深思熟虑的善意,再来看看“OKR到底好在哪”?
OKR的好处可以从“做事”和“协同”两块来讲。
在做事上,OKR要求聚焦于最核心的1~3个目标,这可以让我们专注做重要的事,这是效能的起点;OKR要求周期不可太短或太长,推荐3个月为一个周期,这可以让我们不迷于当下,也不流于空想;OKR要求目标应该有自发性(自下而上)、有鼓舞性、有挑战性,这正好可以对应到《驱动力》中自主、目的和专精3要素,这些将赋予我们个人意义和成就感,进而提升我们的人生幸福感;同时,员工主动性的提升和对挑战的追求,势必将提升员工个人绩效,进而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和利润。
在协同上,OKR要求针对目标做更多的上下、左右沟通和联结,这可以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执行力和行动力;OKR要求所有人的目标都是透明的,理解别人的利益才能找到更好的合作方式,知彼解己,方能双赢;OKR要求个人的目标应该能向上支撑团队目标,团队目标失败也是个人的失败,这样才能让优秀的人彼此合作。
另外,从组织层面,管理源于分工,管理者存在的意义在于充当协同组织中的大脑;但VUCA时代和更精细的分工背景下,管理者还具备足够的能力思考吗?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不得已必须将“思考”寄托于每个人身上,OKR刚好可当此用。
打工人为什么要用OKR?
最简单的答案是,公司要求做。在这种情况下,既然不能反抗,那就想办法让它为我所有,从积极的角度考虑,让自己的目标和公司的目标产生连接,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大的意义上,这样能够提升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感(“意义”与“幸福”和哲学,有兴趣可私下探讨);另外,书友“疏篷”提到过一个场景,在跨部门协同时,由于相互没有强制性关系,此时,共享同一个OKR可以让团队更容易达成合作。
二、What
OKR的定义此处不讲,笔者默认大家已知,在此基础上再往深处尝试探索。
OKR只是一个工具,它不是一记神药;就好像,我们用斧头可以砍柴,但不能指望有了斧头,就一定能砍更多的柴。
想让工具发挥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愿意用工具;另一方面,我们要会用工具。用工具的方法、技巧容易,真正难的是让人真心的愿意用工具。(P.S.对于工具类产品,笔者的观念是“工具类产品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提升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在此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用户不愿意用”;为什么用户不愿意用,在不同的场景下答案是不同的;但其中,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因素是未考虑并照顾到用户的利益,即产品在业务过程设计时出了问题;而有位产品大神的观念与我不同,“工具类产品应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思想理念,让用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解决问题的思想”,对这种观念,笔者同样认同。
探究OKR是什么,我们先从它产生的背景和目标来看;OKR源于英特尔传奇总裁安迪·格鲁夫对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中原则“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实践,德鲁克认为“公司应该建立在对员工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作为获得利润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