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实践与创新·脱贫攻坚看阜新业界

/ / 2015-10-25
与扶贫改革同行,与脱贫攻坚共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本报聚焦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实践与创新,全...

与扶贫改革同行,与脱贫攻坚共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本报聚焦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实践与创新,全面展示阜新扶贫改革和脱贫攻坚成果。

2013年,阜新被确定为全国首批3 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2016年与全国同步开展脱贫攻坚。阜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肩负重要使命: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产业支撑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生态环境产业扶贫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开展改革试验工作,创造全国同类地区可资借鉴的示范经验。为此,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国家、省和各级相关部门支持帮助下,没有前路就探索前进,无可借鉴就先试先行,在实践中逐步取得试验成果。

扶贫改革先试先行8年,脱贫攻坚克难奋进5年,阜新向国家报告:现行标准下的9734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其中,有30761人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197个贫困村全部销号;阜蒙县、彰武县两个贫困县不仅成功“摘帽”,而且在全省县域经济总量排名中位次大幅前移。

在实践中,全市探索建立组织领导、责任落实、推进制度、政策保障“四个体系”,形成了“大扶贫”的组织格局;以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统筹推进为原则,坚持“七化融合”,探索建立符合阜新实际、体现阜新特色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创造了成功的具有示范性的经验做法,向党和国家、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几年来,全市新闻宣传战线持续优化新闻结构,创新新闻表达,为扶贫改革、脱贫攻坚营造了浓厚的新闻舆论氛围。即日起,本报推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实践与创新·脱贫攻坚看阜新”大型新闻策划,全面总结阜新扶贫改革、脱贫攻坚带来的根本性变化、标志性变化、趋势性变化,全面呈现阜新在改革试验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助力全市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跨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崭新征程。

国家试验区的“阜新报告”

阜新,国家的“试验田”。

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首批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这个重任叠加的深度贫困地区,以义无反顾的使命担当,破冰探路的开拓勇气,改革创新的奋进精神,赢得了好于预期的扶贫改革和脱贫攻坚成果。现在,可以向国家作出庄严报告:

阜新现行标准下的9734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其中,有42782人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197个贫困村全部销号;阜蒙、彰武两个贫困县成功“摘帽”。阜新脱贫质量稳步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完成任务进度超过预期。

需要重新审视阜新的市情:地处辽宁省西北部,下辖两县五区、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共有65个乡镇、622个村。全市总面积103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9万人。因煤而兴,因煤而衰。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具有城市和农村“双重贫困”的特征;2013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首批3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

肩负国家使命,扶贫改革先试先行8年,脱贫攻坚克难奋进5年,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省扶贫办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集全部智慧和力量,坚持把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与经济转型试点工作相结合,把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把产业扶贫与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相结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领导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创新,产业扶贫、“集团帮村”、“飞地经济”等方面的扶贫模式创新,财政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创新,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干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式创新,为全国扶贫改革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脱贫攻坚“硬指标”超过预期的同时,全市取得了诸多发展成果,开创了诸多良好局面。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的局面。2015 年,全市197 个贫困村全部为“空壳村”。因为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197 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销号,村集体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年收入均超过5万元,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阜蒙、彰武两个贫困县不仅实现脱贫“摘帽”,而且经济总量在全省县域排名分别从2015年的31位、39位上升到目前的11位、28位。两县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49%提高到2019年的51.8%。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