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块1桌就吃这?这届食客不好糊弄了养生馆
▲微博截图。
日前,一家主打私房菜,以“选料精、做工细和主人做什么你就吃什么”著称的米其林餐厅被“喷”上了热搜。
一群微博大V前往这家人均消费过千元的餐厅,结果发现一桌子菜摆盘难看、刀工粗糙,毫无色香味可言。网友留言也很有意思,认为餐厅一脸“您爱吃不吃”的气质。
据新京报报道,涉事餐厅回应称,该店实行套餐制,没有单点菜一说。王昱珩等10人的确曾到店里消费,点的是价格最低的套餐,3000元左右,包含18个菜品。针对相关质疑,该负责人表示会做好自己该做的。
不再好糊弄的顾客戳破了一些老字号的“神话”
这事儿除了指向涉事餐厅,米其林美食指南也被群嘲。毕竟图片里那些“美食”不但砸了店家招牌,也砸了米其林招牌。
对米其林“水土不服”的质疑早已有之。2016年,米其林美食指南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因为评审多是老外,与中国人口味有差异,标准过于单一,所以选择结果总与国人普遍认知不符。
但米其林并非毫无借鉴意义,它的评选标准涵盖质量、口味、烹饪科学和技巧,还有厨师的创意与技术精准度,这也是现代饮食应有的标准。
遭遇群嘲的餐厅恰恰没有做到这套标准,米其林餐厅、宫廷菜系两大明晃晃的招牌,并没有让顾客享受到该有的美食和服务,反而只是沦为这家餐厅价格虚高、名不副实的幌子。
比如,无论是米其林还是宫廷菜系,精致的摆盘都必不可少,“颜值即正义”放到食物上也是真理。对比一些“拍起来特别美,吃起来想剁嘴”的米其林餐厅,涉事餐厅的菜品,恐怕也是辱没了“摆盘”二字。网友发出的“食堂水准”、“旅游团餐”的揶揄,也说明了这一点。
▲图片来自某点评平台。
除了“摆盘”,不少食客晒出来的照片,也戳破了这家餐厅对外宣称的“选料精、做工细”的神话。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长久以来,以涉事餐厅为代表的一些高端菜系、私房菜,有意无意间通过蹭名人、编轶事为自己打造了不少光环,比如“某国政要名人排队也排不上”、“不许点菜,主人做什么你就吃什么”,作为一种话术或者商家包装营销的技巧,原本也没人较真,吃得起的去饱个口福,吃不起的权当听个热闹。
怕就怕,有些商家吹牛吹得好,唯独忘记了把菜做好吃、做好看这个看家本领。然而,互联网时代,打脸来得之快就像龙卷风。
无论是这次被群嘲的宫廷菜餐厅,还是上次被打差评而引发风波的某老字号都指向了一点:顾客不再好糊弄。互联网时代,进餐厅之前看点评、吃完饭后写点评,已成现代人的标配行为准则。一些所谓的老字号炒概念、混圈子、坐吃名气福利的招数不好使了。
涉事餐厅称对方“点的是价格最低的套餐”的回应也让人一言难尽。这番回应很容易让人解读出两层意思:一不是我们能力不行,二是你们这个价格只配得上这个菜品。
这显然站不住脚。餐厅按不同的套系标准提供不同档次的菜品,倒也符合经济规律,但是这不代表餐厅可以“看人下菜碟”,降低菜品质量和审美标准。
▲视频截图。
别让审美缺失砸了餐饮老招牌
饮食的审美不仅在于味觉,也在于食材选择、时令考量、烹饪技巧与食材的协调,还有摆盘。被群嘲的餐厅就是审美反面教材,从图片中便可看出,食材未必新鲜,时令更未考虑,许多菜过油过腻,并非最佳处理方式,至于摆盘简直辣眼睛,砸了“宫廷菜系”的招牌。
世界公认的摆盘艺术,西餐与日餐各擅胜场。二者都是对传统的有限借鉴与修正,多半是近现代文化的结晶。
法餐的摆盘艺术是在法餐口味基础被奠定并逐渐风行西方后才慢慢完善的成果,过程中深受不同艺术思潮所影响。日餐摆盘往往号称借鉴传统文化,尤其是“禅意”,但无论是器皿还是色彩,本质都是现代审美的呈现。
“色香味”一向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追求,但从历史来看,民间因为烹饪手段匮乏,做到色香味俱全的时候极少。倒是近几十年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改善,“色香味”真的成了标准。
▲出现在美食纪录片的食物。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