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奶“军备大赛”拉开序幕,龙头乳企胜算几何?养生馆
近年来,低温奶市场成为乳企竞争新赛道,区域性乳企和全国性乳企均下场跑马圈地,“军备竞赛”拉开序幕。在混战中,几家龙头乳企的动作,预示着乳业未来的大格局或将生变。
常温奶增长乏力,低温奶或成为竞争新赛道
传统的常温奶,一般在137℃-145℃下加热杀菌,杀死细菌的同时,也破坏了牛奶原有的风味。而低温奶,在充分杀菌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牛奶的口感和活性物质。
2018年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以实现奶业全面振兴为目标,优化奶业生产布局,创新奶业发展方式,重点生产巴氏杀菌乳、发酵乳、奶酪等乳制品,积极培育鲜奶消费市场,满足高品质、差异化、低温产品成实力企业竞争优品。
并且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液态奶时将目光投向低温奶。
根据欧睿数据,常温奶销量在2016年后出现连续3年下滑,2017至2019年增速分别为-2.06%、-1.07%和-0.98%。
而2019年巴氏奶规模为343亿元,同比增11.6%(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为6.1%、8.2%、9.7%、10.7%),并预计2018年至2024年复合增速8.9%,高于常温白奶的4.2%。
据天猫商城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常温奶的销量同比增长了50%,而低温奶的销量同比则增长了150%。
“乳制品低温化是未来发展一大趋势,酸奶、奶酪等业务都向低温化发展。”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表示,在市场消费升级以及差异化需求背景下,低温奶或会成未来乳企竞争新赛道。
保质期短、需全程冷链成为低温奶发展壁垒
低温奶的低温杀菌技术,一方面保存了牛奶绝大部分的营养和口感,但另一方面,低温奶保质期相对较短,巴氏杀菌奶仅可维持7天左右,超巴氏杀菌奶可延长至15日以上。
并且由于巴氏杀菌法不能杀死全部微生物,微生物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繁殖,低温奶对冷链要求高,一旦脱冷,存在细菌大量滋生的风险。
保质期短且要求从产出到售卖必须全程冷链,成为了低温奶行业发展的壁垒。
据了解,我国黄金奶源带位于北方,主要覆盖东北、河北、内蒙古、新疆等,集中了全国近 70%的奶牛、60%的原料奶,但牛奶的消费市场更偏向南方。
并且,我国乳业的冷链体系“断链”问题较为严重。资深冷链专家郑淑坤在接受中国食品报采访时表示,乳制品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上“断链”尤为突出,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而且冷链物流在温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终端销售环节显得尤为薄弱,非标准化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华西证券低温奶行业报告,目前只有一二线城市或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冷链基础较为完善。由于牧场和冷链布局要求较高,只有部分企业能做到牧场的多地区布局和一二线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冷链基础。
区域乳企占得先机,但行业集中度并不高
低温奶在冷链和运输距离上的限制,反而为区域乳企提供了机会。其中光明乳业在华东、华中地区均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
根据尼尔森2019年数据,光明乳业在上海地区鲜奶市场份额占有率约达 40%,三家对手三元、伊利、蒙牛的总和不到 20%。
华中四省光明销量遥遥领先。根据草根调研,华中地区(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和河南省)光明的低温奶销量第一,其次的品牌是伊利和蒙牛。光明生产的低温乳制品在湖北市场占比达 40%以上。
华南地区以地方性品牌为主,主要为卡氏、燕塘、晨光,其中晨光是深圳鲜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而光明在华南地区属于第二梯队,低温酸奶份额为14%。
而在西南、西北地区主要品牌分别是新希望、蒙牛。成都地区新希望的营业收入超过蒙牛和伊利 3 倍左右。
虽然伊利、蒙牛在华北地区占据绝对的龙头地位,但在北京地区三元是排名第一的乳制品品牌。根据草根调研数据估计,三元在北京地区低温鲜奶市场的占有率在75%以上。
虽然区域乳企在当地低温奶市场占据了先机,但是整体来看,低温奶行业目前并没有真正的龙头企业。
欧睿数据显示,2018年低温巴氏奶代表为光明、三元、新希望乳业,对应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1.5%、9.2%、5.9%。
相比已经被伊利、蒙牛双巨头基本垄断的常温奶市场,低温奶市场留给各家乳企的机会仍有很多。
全国性乳企加入混战,伊利需补齐短板
伊利、蒙牛实际上早已相继进入低温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