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味业净利下滑近6成,股价如泥石流下滑,高管纷纷减持养生馆

/ / 2015-10-25
8月18日,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禾味业)公布了2021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尽管千禾味业的营业收入增长...

8月18日,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禾味业)公布了2021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尽管千禾味业的营业收入增长了10.82%,然而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竟大幅缩水58.09%。半年报公布当天,受业绩爆雷影响,千禾味业股价开盘即一字跌停,而以当前股价计算,与今年2月份盘中历史最高点相比,千禾味业市值蒸发约263亿元。

千禾味业净利下滑近6成,股价如泥石流下滑,高管纷纷减持

营销费用高企叠加营业成本上升

千禾味业净利下滑近6成,股价如泥石流下滑,高管纷纷减持

2021年上半年,千禾味业实现营业收入8.86亿元,同比增加10.8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81.3万元,同比大幅减少58.0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584.3万元,同比大幅减少76.79%。另外,千禾味业报告期内基本每股收益为0.0824元/股,与上年同期0.2384元/股相比大幅下滑65.44%。

千禾味业解释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58.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减少57.16%:主要系报告期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营业成本增加,以及公司强化品牌建设,加大电视广告投放力度,导致促销宣传及广告费用同比增幅较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76.79%:主要系本期支付原材料、包材、广告费等款项增加,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增加。

简而言之,千禾味业将业绩爆雷的原因归结为促销宣传费用及广告费大幅增长,同时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

千禾味业净利下滑近6成,股价如泥石流下滑,高管纷纷减持

具体分析来看,千禾味业上半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营业成本增加至5.12亿元,同比增长27.39%;而促销宣传及广告费用增加导致销售费用增加至2.34亿元,同比增长38.35%;另外千禾味业报告期内研发成本也同比增长了31.91%。然而最终营业收入却仅仅增长了10.82%。

或许原材料价格上涨无法避免,研发成本提升也情有可原,然而千禾味业砸下重金投放电视广告则成为了本次业绩爆雷的主要原因。

千禾味业净利下滑近6成,股价如泥石流下滑,高管纷纷减持

如上图所示,报告期内千禾味业促销及广告宣传费同比增加约1.1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暴涨279.68%。而经过搜索发现,其中大部分费用用于支付千禾味业与江苏卫视签订的广告发布合同。

如下图所示,2020年11月千禾味业与江苏卫视签订了2021年第一季度电视广告发布合同,合同金额高达5500万元,而在2021年3月,千禾味业选择续约,与江苏卫视再次签署了补充协议,将广告发布期限延长至2021年第二季度,合同金额为4300万元。简而言之,千禾味业上半年在江苏卫视投放广告就耗费了9800万元。

千禾味业净利下滑近6成,股价如泥石流下滑,高管纷纷减持

显然,豪掷亿元投放广告并没能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反而大幅拖累了业绩。

“零添加”概念或迎来强监管

千禾味业前身系成立于1996年的恒泰实业,原本恒泰实业只是一家生产食品添加剂“焦糖色”的企业,直到2001年,恒泰实业才转向调味品生产,经过探索尝试,2007年恒泰实业决定主攻中高端调味品,开始研发“零添加”概念产品。

2012年,恒泰实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千禾味业诞生;2013年,千禾味业终于凭借着营销宣传多年的“零添加”调味品打开了市场;2016年,千禾味业正式在A股挂牌,被业界称为“高端酱油第一股”。

然而对于“零添加”概念,相关部门正在加大监管力度。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表示,不得标注“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

换言之,千禾味业苦心营销的“零添加”或许将不得在产品上进行标注。而根据当前数据,目前千禾味业超过半数的酱油产品均是“零添加”产品,如此一来,若该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对千禾味业产生冲击。

而从另一方面看,现行国家标准中,GB 271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和GB/T 18186-2000《酿造酱油》分别对酱油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等级、微生物限量等作出了规定。然而对于所谓的“零添加”酱油,实际上并没有推出相关的国家标准。因此如今的“零添加”概念仅仅只是生产企业自行宣传,因此更像是一种营销噱头。

      
      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