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市场需要降降温养生馆
在“管住嘴,迈开腿”这两大减肥策略里,由于前者不需要实实在在的艰苦操练,所以拥趸更多。但江山易改,绝大多数人吃性难移,许多减肥者在自己不知道如何管住嘴时,寄望于外在力量,比如吃代餐。正是因为有这种期待的人众多,短短几年代餐市场便火了起来。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我国代餐市场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接近70%。去年我国代餐市场规模超过470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920亿元,明年将增至1300亿元。市场快速增长,吸引大量资本涌入。21世纪创新资本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资本投向代餐行业的热度仍然不减,共发生19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近10亿元。在资本促动下,新兴代餐企业、品牌扎堆出现,2019年我国代餐品牌为2837个,到2020年增加到3540个。
从市场规模、资本投向、企业数据等多角度看,我国代餐行业正成为一条热门赛道。不过,经济发展规律显示,任何市场在发育成长初期都会伴生一些乱象,代餐市场也不例外。前不久,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选择10款中外知名代餐产品,对其安全、营养、功效等方面进行检测,结果显示,4款代餐产品标注的营养指标与实际检测值不符,如其中一款产品外包装上标称脂肪0g/100g,实际却检出1.62g/100g。而比照《代餐食品》团体标准,大部分受检样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能量或营养素偏低的情况。在减肥效果方面,40名参与测评人员一周平均减重1.1公斤,但大部分人出现了拉肚子、肠道不适等症状。
上述检测结果令人担忧。而实际上,营养不均衡、营养成分标注不明、配方不科学、夸大宣传等问题,在代餐市场广泛存在。对此,营养健康专家提醒,目前市面上不少代餐食品并不真正具有减肥功效,它们只是起到帮助消费者节食的作用。有网友花数千元从网上购买了一种代餐粉(一个月的量),按外包装要求每天早中晚各吃一包(20克),再限量补充一些蔬菜水果。一个月后,果然瘦了些,但这位网友却有一种上当的感觉:20克的东西什么概念?分量就相当于一包方便面调料。吃这东西根本谈不上营养,能瘦下来纯粹是饿的。
显然,把人饿瘦的代餐食品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以此而论,一些代餐食品夸大功效还把售价定得很高,这真的有点“智商税产品”的意味了。不过,“饿瘦”代餐产品虽简单粗暴,但毕竟没有太大危害,而市场上那些打着高科技旗号的代餐产品,反倒要更加小心。有专家提醒,目前有些代餐食品中,商家添加了车前子壳粉、菊粉等类似物质,它们可能会引起肠道不适、拉肚子或者胀气等问题。甚至有商家为追求减肥“速效”,在代餐中添加盐酸西布曲明、利尿剂等让人加快排泄的违规药物,如果长期食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不管是“饿瘦”还是“拉瘦”,一些代餐食品走这种急于求成的减肥路数,不仅不科学还有健康风险。尤其要注意,减重不等于减肥,短期内快速排泄虽可减轻体重,但减去的大部分是水分而不是脂肪,从长远看不利于减肥,反而容易出现反弹、越减越肥的情况,而水分、营养过度流失,则会导致营养不良及诱发其他健康问题。
目前代餐市场存在诸多乱象,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门槛较低,资本无限制流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是因为代餐市场刚刚兴起,行业缺少统一的标准规范,监管失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行业进入成长期后,必须要解决规范化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才能让行业市场步入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规模化的发展正轨。显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是国内代餐食品行业的当务之急。